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三次思想突围与审美转换——新中国版画60年

2009年10月30日 09:47:14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新中国的建立使整个社会进入了和平时期,60年的版画发展并不同于新兴版画兴起之初以暴露和批判为主的“投枪”、“匕首”式的黑白木刻,也不同于解放区的以表现战争或战争中的劳动生产为主的“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版画,而是随着新中国建设的几度社会转型和思想文化的数次观念更新形成了三次思想突围与审美转换。

纯朴的诗意

新中国建立的新制度使整个社会焕发了新的精神面貌,如何从艺术角度表现这种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的人文精神,是版画创作富有时代特征的重要标志。这既和国统区批判现实、揭露黑暗的投枪、匕首式的黑白木刻不同,也和解放区积极地表现土地革命与解放战争的民族艺术探索的版画相异,新中国版画第一次审美转换所揭示的人文风貌具有刚健质朴、明朗欢快、抒情优美的审美品格。农民和土地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新型社会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有关农村生活的表现,也产生了和以往不同的审美视点上的变化。这种转向最大的特点是,不是一般意义上对于农民劳动生活的再现,而是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掘恬淡纯朴的诗意。新中国版画的这种审美转换,不仅体现在题材审美视点的转向上,而且表现在创造富有本土文化特征的艺术语言上。吸收民间剪纸、汉画像石造型语言和复制国画的水印木刻技巧,是推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版画本土艺术特征的重要途径。那些作品或以色版的简约明快见长,或以色调的丰富奇幻灼目,或以套色的睿智灵巧取胜,从而拓展了套色木刻与水印木刻的表现力与包融性。

标志新中国版画第一次审美转换的除了在人文思想与艺术语言方面形成的总体上的时代特征,更为可贵的是各自拉开距离、具有不同审美追求与艺术风貌的地域性版画流派的形成。这主要有北大荒版画、江苏版画和四川版画。北大荒版画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和北大荒自然风光与开发荒原的生活场面相适应的套色木刻艺术语言,形成了北大荒版画构图宽广、景色深远、套色浓烈、生活气息浓郁的鲜明艺术风貌;江苏版画流派以水印木刻为版画语言载体,以江南水乡与太湖水系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为表现对象,将复制中国画的拱版、饾版的木板水印技巧转换为创作版画的水印木刻语言;四川版画并不以鲜明的地域性风格取胜,而是以整齐的“高原式”的创作水准凸显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版画界。

从1964年至1978年,相对于其他画种,版画在这14年中获得了政治上的青睐,版画创作与传播非常广泛和大众化。就整体而言,被作为政治舆论工具的功能性也更强。

(责任编辑:桃子)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