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剧场:“冬眠”待何时
今年上半年,北京平均每天有36.2场各类演出,而这只是近年来北京演出市场保持高速增长的一个阶段性成绩。从2005年至2008年,北京全年演出场次从6600场增长到13232场,观众人次从400多万增长到809万,演出收入从4亿元增长到6.27亿元,收入超过上海位居全国之首。然而,相对火爆的演出市场,作为文化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剧场,却显得滞后。统计显示,北京目前有80多个剧场,每年1万多场演出大部分由其中不足30个主要剧场承担,其余50多个剧场、影剧院、礼堂则演出少或者根本没有演出,处于长期闲置状态。
旺盛的演出需求期待盘活这一“沉睡”的资源,但能否如愿?
现状:剧场两端,一边闲置一边难觅
需求方:为找剧场踏破铁鞋
今年2月,由刘恒、邹静之、万方三位着名编剧组成的龙马社开局大戏《操场》在一片赞扬声中落幕。然而,因为剧场档期有限,只演了16场,200万元的投资到头来赔了80万元。切肤之痛让邹静之决定找一个能够长期租用的剧场,可找了几个月,他连一处能改造成剧场的废弃厂房或锅炉房都没找到。名人找剧场难,小剧团更不易。注册在宣武区的学明艺术团擅长柔术滚灯、赛活驴等天桥民俗表演,这些年已积聚起市场人气。可每在一处刚刚打响旗号,便因各种原因无法续约,演出场所被迫一年一换……断档最严重的2008年,拥有百十号演员的艺术团不得不停演一年,辞掉了30多人。面对火爆的演出市场,剧场几成“稀缺资源”。且不说国家大剧院、保利剧院、首都剧场等一线剧场的档期早被国内外各大院团排满,就连东方先锋剧场、朝阳9剧场等后起的小型主题话剧剧场,租约也排到了明年。
供给方:守着剧场少有演出
与急迫寻找演出场地的剧团比,不少剧场却长期闲置。记者发现,一些建成之初被媒体大加宣传的剧场,近几年都没了声息。如安徒生剧场、金帆音乐厅、北京剧院、红塔礼堂,国图音乐厅、青年宫影剧院、还有一些单位俱乐部……尽管地理位置还算优越,但已很少有对社会开放的演出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具备演出条件的剧场有80多个,其中经常演出的不到30个。1000多个隶属各企事业单位的内部礼堂,由于归属所限基本不组织商演,有的甚至改作他用。“座位少”、“设备老化”、“周边道路窄无法停车”、“等待升级改造”……不少剧场都有自己闲置的理由。
辩论: “待字闺中”,是理由还是借口
观点一:主管单位不缺钱,面向社会没义务
目前,很多剧场、礼堂都隶属于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在主管方看来,它们是满足单位职工业余文化生活需要的设施,没有向社会公众开放的义务。北京造币厂下辖的鑫融剧院就是其中之一。位于南二环白纸坊桥附近的鑫融剧院,前身是白纸坊礼堂。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印钞造币总公司与北京印钞厂投资5000万元将其翻建成多功能的现代剧院,并对外营业。红火时一年上交利润可观。但长期对外演出挤占了职工看电影的场地和时间,职工有意见。于是造币厂决定剧院所有运营成本和人员工资由厂里负责,剧院不再对外承租。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一些部委、企事业单位所属剧院有能力举办大中型演出,但现在除了放电影,提供会议用地外,基本没有对社会开放的演出。一位剧院负责人坦言,既使不搞经营活动,剧院日常费用上级也会划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