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艺术在中国应争占重要一席
抽象主义是现代主义诸流派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20世纪初的欧洲,瓦西里"康定斯基、卡西米尔"马列维奇、罗伯特"德劳内和佛拉基米尔"塔特林是这一流派的开拓者和最早实践着。包括抽象主义在内的现代主义思潮出现不久,也先后扩散到非西方国家,日本是最早接受这一影响的亚洲国家,接着是中国,二、三十年代从欧洲、日本留学回来的青年学子也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现代主义运动。林风眠1925年回国即担任北京国立艺专校长,次年发表《东西艺术之前途》,接着又组织“北京艺术大会”提出“打倒模仿的传统艺术!”“提倡创造的代表时代的艺术!”后来,又有“决澜社”、“中华独立美术协会”等现代美术社团的出现。相隔半个世纪以后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现代艺术作为一场运动再度兴起,并在短短几年中复演了现代主义的诸多流派,抽象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等,再经由90年代的沉淀、冷却、深化的过程和本土化探索,不少艺术家成熟起来,并由他们各自的面貌融汇、整合成一个“中国现代艺术”的完整形象。其中,抽象艺术也在这个 “完整形象”中占据重要的一席。
对于从具象到抽象这一艺术嬗变,马列维奇曾给出这样高度的评价:“向完全抽象或非具象世界进军是二十世纪艺术的最大成就之一,同时也是最有胆识的成就”。所谓“最有胆识”是因为,“抽象画家就像敢于把自己发射到黑暗太空的宇航员。他们的领地是行星黑暗无光的那一边,他们标点出看不见的星球的存在”(A"波布尼)。所谓“最大成就之一”是因为,它放弃了自古以来对具象的描绘,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语系”。抽象艺术何以要放弃对易于理解的具象的描绘?可以说,放弃具象的真正目标在直接导向内在精神的诉求和艺术本体的建构。它作为与具象艺术相对应的一种“语系”,使视觉艺术升华到纯粹的语言层面和绘画状态,从而更接近音乐。也正是通过这种纯粹的“语言”状态,才使“感觉”进入最为直接的“表达”之中。
抽象艺术在中国的萌芽大约在30年代,如“中华独立美术协会”的一些艺术家的作品,虽然还说不上纯粹的抽象艺术,但已具有明显的抽象主义倾向。随着抗日战争爆发,民族存亡成为头等大事,对于这种纯形式的探索也不再有人问津。到50年代,新中国的文艺方针是为工农兵服务,提倡的是革命现实主义,抽象艺术就更不可能得到发展。虽然在西方,抽象艺术早已被“学院化”,已经是一个被尘封在历史中的早期现代主义话题。但在中国大陆,它仅有20余年的历史,其经历艰难而又坎坷。抽象主义曾一度被视为不能被大众所接受的没落艺术。由于它不再是“客观真实”的反映,因此它在大陆发展的初期一直是以一种与官方艺术相对抗的姿态出现。80年代初,一位左派理论家曾斩钉截铁地说:“抽象主义绘画是西方资产阶级现代文化中最极端的形式主义艺术流派。抽象主义绘画是最脱离生活、最脱离人民,完全孤立地置身于资产阶级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和资本主义商业资本控制下的一种异化艺术形式。作为抽象主义绘画本质的‘无形象’、‘非现实’原则,是资产阶级利用来直接对抗人类进步文化事业的思想武器。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不需要这种抽象主义绘画”。可见,抽象艺术的出现所具有的文化针对性是鲜明的。但它作为艺术演进中的一个新形态,已是无可质疑地出现了,并且在90年代逐渐走向成熟,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抽象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