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品复制为何走入歧途?
2010年10月,李先生来到天津某版画与国画复制企业考察。半年之前,他刚刚成立了一家艺术品复制公司。
在天津,李先生惊讶地发现,他所考察的企业,复制品订单多得做不过来。这些复制品,每件市场售价为1000元至3000元,主要作为礼品销往全国各地。本次考察,李先生不虚此行,除了解了行业与企业外,顺便也签下了这家公司的部分订单。
此前,李先生的公司只复制过3幅画,这些画的原作在拍卖场上每件价格都接近亿元。复制属于限量制作,不过几十幅,由于仿真程度较高,每件制作费为几千元,流通到市场上,售价在万元上下。有些人认为,这些复制品原作价值高,它们的市场价可以卖到二三十万元。事实证明,3幅画的复制利润比天津签下的这批流水作业的订单还要大。
如今,文物艺术品复制已经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一部分,市场正在高速扩张,进入或者试图进入其中切分蛋糕的企业越来越多。2010年10月16日,首届中国文物复仿制论坛在西安开幕,陕西将要建设全国最大规模的文物复仿制基地。在很多人看来,文物艺术品复制还是一片“蓝海”。
记者调查发现,在目前博物馆、拍卖行、画廊等机构的交易记录中,具有编号、限量印刷的高仿真书画复制品的价格都在万元左右,且行情十分稳定。2009年12月20日,北京保利的一场复制品小拍中,聚集了这一年的拍卖明星:吴彬的《十八应真图》、齐白石的《可惜无声》、曾巩的《局事帖》、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这些复制品均为100印次。最终,吴彬《十八应真图》复制品拍出最高价,以1.68万元成交,曾巩《局事帖》复制品价格最低,为3360元。
然而,看起来红火热闹的行业,背后却危机四伏。在市场上,既有标价100多元人民币的丝绢材质高仿王羲之《兰亭序》,也有标价几十万元的吴冠中绘画复制品,巨大的中间差价究竟意味着什么?面对汹涌而来的艺术品复制浪潮,业内有人放下话来:如此下去,艺术品复制将是“死路一条”。这究竟又是什么原因呢?
吴冠中“定位”百雅轩
在艺术品复制领域,百雅轩无疑是一个响亮的名字。
2007年12月,在“嫣然天使基金”慈善晚宴上,由北京百雅轩文化艺术机构无偿捐献的两幅限量签名“丝网版画”《交河故城》和《地中海的宁静》分别以108万元和20万元成交。
2008年3月,一场“吴冠中走进798”的展览引起轩然大波。展品中除了48幅吴冠中在2007年的最新创作之外,还有33幅由百雅轩制作的吴冠中限量“丝网版画”,包括其代表作《交河故城》《紫藤》《大宅》等。此次展览,由于展品售价大多在1万元左右,又有吴冠中的签名,因此成为当时798最卖座的艺术品。4月,吴冠中画展走进成都,售价为10万元的《交河故城》“丝网版画”被抢购一空。
2008年秋,广州某拍卖会上,同样一幅《交河故城》“丝网版画”估价高达38万至48万元,但最终流拍。2010年夏天,嘉德在线开设吴冠中“丝网版画”专场拍卖,《交河故城》“丝网版画”的标价为22万元。
然而,就在百雅轩将“丝网版画”做得风生水起之际,版画家应天齐在2008年8月公开质疑百雅轩,认为其丝网制作出来的仅仅是印刷复制品而已。清华大学美院教授代大权也赞同应天齐的说法,认为,百雅轩只是使用了版画的印刷属性,印刷和版画不具有等号关系。
应天齐的抨击被媒体解读为“应天齐PK吴冠中”,但应天齐却表示:“我不认为我和吴先生在版画方面的理解一定会有分歧,相反,我发现他对于自己作品的复制定位是清楚的。在百雅轩出版的画册当中,吴先生对自己作品的定位是‘复英克隆’……”问题因此变得有趣了,如果应天齐和吴冠中的看法是一致的,那么,吴冠中和百雅轩之间是否存在分歧呢?吴冠中到底是怎么想的?
从2006年开始,百雅轩每年为吴冠中编辑一本年鉴。这或许是编辑出身的百雅轩总裁李大钧的职业习惯。年鉴编辑的一个好处,就是吴冠中大量作品的数码图片进入到百雅轩的数据库中。这已成为百雅轩占领吴冠中复制市场的法宝。
复制吴冠中作品令百雅轩声名鹊起,财源广进,这当然和吴冠中本人的支持密不可分。然而,2009年11月,与百雅轩一直合作授权复制画作的吴冠中,在去世之前将自己作品的全部印刷复制推广权交给另外一家画廊。吴冠中还特意嘱咐这家画廊的掌门人:“复制品定价不可过高,且需明示此为精印作品而不是所谓的版画,不得混淆印刷与创作的概念。”
对于复制品在艺术品市场中的定位,吴冠中的理解可谓深入骨髓:他生前捐献大量作品给博物馆,满足的是艺术品的收藏功能;把作品投向艺术市场,满足的是艺术品的投资功能;授权复制艺术品,则是希望可以满足艺术品的审美功能,让优秀的艺术品可以装饰普通百姓家庭。
百雅轩在短期内获得了商业手段的成功,但显然并非吴冠中先生本意。一位曾在百雅轩工作过的朋友告诉记者,在进入百雅轩之前,他认为百雅轩是个高端画廊,但当他看到那些“丝网版画”价格不断翻番,就陷入了困惑之中——他不明白这些复制品怎么可以卖到这么贵,包括一直以复制品价格销售的珂罗版和综合版,画廊也从来都是以“版画”名义销售。
有业内人士认为,百雅轩的掌门李大钧显然更长于创造概念,在大家对复制品与版画的概念尚搞不清楚的时候,用制造概念赢得市场,但这种做法并不足龋今天的百雅轩,比以往更积极地发掘新的艺术家,频繁出现在各大拍卖行,扩大原创艺术品收藏。应该说,在原创基础上,以复制品作为辅助手段推广,这是画廊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