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中现成品使用意义的漂移
从杜尚那里的现成品使用发展出来的思路另一支:1961年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拼合艺术”美展标志着用生活中废弃的现成品合在一起作成的雕塑作品艺术获得官方和民众的承认,它只是很多流派都在使用的一种技法而不是风格。拼合艺术的现成品使用是拼凑的、非描绘、非塑造的,不经过艺术加工处理的实物或废物残片。艺术家强调的是所选择的现成品的社会和文化含义。现成品在艺术的标题下,超越常规的组合,自然地进入人们对作品鉴赏和解读中,而现成品原来的实用意义也就被转换为新的内容成为艺术作品的重要观念。所以这一现成品的使用是着重于现成品自身所蕴涵的公共常识的经验。例如塞扎尔·巴尔达契尼(Cesar Baldaccini)选择了后工业时代的文化象征--汽车为材料,利用大型油压机将废弃汽车压榨成彩色金属方块。从机械压榨出来的金属新的状态可以看出工业时代最好的雕塑材料不是传统的石头和青铜了,而是工业废墟遗留下来的现成品金属。这种现成品的选择是在鲜明的文化批评态度下进行的,有浓厚的观念性先行性。这条思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现成品选择范围,意大利贫困艺术和英国的废品艺术也是选择普通的日用现成品为作品的材料。他们根据自己的艺术观念来选择卑微的材料,如:水泥,树枝,报纸等等。20世纪对高科技的迷恋,出现利用电动机械等现成品来做作品的动态雕塑,早期作品是好奇和赞美的基调,随着科技在战争的疯狂运用,艺术家开始重新思考人与科技的关系。在没有叙述能力的现成品所引发的联想和感受是细腻的又不尽相同,经过不同形式的组合,获得特殊视觉形式,给予欣赏者全新的艺术体验。对现成品所包含在背后的文化内容的选择和利用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是直接有效的,但是它与早期毕加索的选择最大的区别是不考虑外在形象的肖似性,所以这条思路逐渐延伸扩张开来,在当代艺术中对现成品的选择运用到无以复加地地步。英国艺术家赫斯特(Damien Hirst)把现成品地范围扩展到具有腐蚀性的生物有机体。他把动物的尸体浸泡在甲醛溶液里的系列作品在当代艺术中有着极高的知名度。他的标志性作品就是《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一条用甲醛保存在玻璃柜里面的18英尺长的虎鲨,强调现成品的现场视觉的冲击力的刺激感受。今年他再度吸引世人眼球在伦敦展出了一尊名为《献给上帝之爱》的“白金钻石骷髅”。该作品以真人骷髅为“模具”,白金铸造而成,上面镶嵌有8601颗重达1106.18克拉的钻石,光是原材料成本就高达1400万英镑,所用钻石数量是英女王王冠的3倍,堪称史上最昂贵的艺术作品。作品借助技术师打磨出闪亮的宝石为现成品,这种现成品是数量稀少的,价值奢侈昂贵的,不是可以随便可以看到和拥有的“现成品”。
在当代艺术中现成品选择的范围似乎招数用尽,于是现成品的概念成了挖掘目标,现成品从自然实体延伸到变成为人类共识的文化产物,这时的“现成品”有可能是非物质观念形态或者是二维的图式形象。比如,着名的艺术作品,特定时期的文化形象,鲜明的地方性风俗等,这种新鲜的“现成品”同样被各种各样的方法使用过。自从着名油画《蒙娜丽莎》被杜尚画上胡子之后,又被博特罗(Fernando Botero)改变了模样,并用上他独特的圆润,肥壮的艺术语言。约翰逊(J.Seward Johnson)利用写实的手法以一些着名的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为素材制作雕塑作品(图4)。这些是艺术家注重文化的“现成品”形式的转换,纯粹是艺术形式的试验,只是材料是以经典名画为现成品。这种“现成品”的文化含义一样也是选择的理由,同样也是可以成为艺术家手中的材料。隋建国雕塑《衣纹研究》作品中采用古希腊的着名雕塑与具有中国政治色彩的中山装两者形象相结合。古希腊的着名雕塑是为标榜优秀运动员的伟绩而做的纪念雕塑,运动员的形象是经过理想化处理的,中山装从中国民国革命到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的几个阶段改革留下复杂的政治意味符号,这些形象的文化含义交集在一起巧妙地表达出作者的艺术观念。甚至是这种“现成品”的形成过程也能当作艺术作品的构成部分。蔡国强在《威尼斯的收租院》作品中把中国特殊时代产生的《收租院》作品所宣扬的阶级斗争思想移植他乡,更换了原作品的宣传政治观念背景,同时也转换创作者角色和功能,(蔡国强指挥创作《收租院》的作者制作作品)。蔡国强既把《收租院》这一名着作品的创作过程作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也把传统文化资源作为现成品材料应用到当代艺术当中。这种“现成品”的运用是由整个商品时代的快捷、消费时尚等特点所决定的,当代是所谓后工业时代,以无深度、无意味、无主流、无中心的商业文化为主流[ii],从衣食住行到短信问候人们追逐以经济为目的的时髦和规范化的反映。这种手法对传统文化的利用有一定的价值也能够丰富加深文化的构造,但是其创造力是有限的,更侧重于解构综合,而不是有力度的扩张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