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描:中国画文脉传承的基石
讨论线描,中国画家都有心得,认识线对造型的作用和线描自身的审美价值,是同画家的绘画创作活动相伴相随的。当代的画家不仅取法于中国的白描传统,而且还取法于西方的大师,在转益多师中有了生动而多样的现代品质和风格。由传统而现代,线描有着中国式的文脉传承方式,它的每一阶段既是历史的呈现,又是当代人的审美观照。
中国画用线的历史很久远,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是最多见的实例,但仍不是最早的源头,它的源头在哪里?要往上推,大概推到哪里都不为过,刻画的也好,彩绘的也好,都可以看作是线描的原始形态。专就画而言,按《孔子家语》的记载,在周代宫室中即绘有劝诫功能的历史人物。人物画以线条勾勒,早期的实物在今天还能见到的是长沙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和《人物龙凤》帛画,人物用线细劲,已是娴熟的线描作品。随后又有秦砖汉瓦、墓葬砖石上的人物画像,这些考古出土的绘画作品主要功能是用来装饰宫墙墓室,虽不是那个时代绘画的最高水准,可也足以说明中国图形状物的用线特点。这时线条自身的意味还在隐而待发之中,仍处于陆机所言的“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的认识阶段,线与形还捆在一起。
疏密二体
线脱出形外而有体势风格,是在出现大师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线描的体势变化,经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之手,引得形象走向了风格化,画史上称之为“疏密二体”。它的演变,密体在前,疏体在后。
所谓密体,是以笔迹周密连绵的线条作为表现手法的绘画风格,由汉代人物画演变而来。先有卫协开启风气,继有顾恺之创立风范,后有陆探微发扬光大。卫协作画,意在人物的情势,他的画“巧密于情思”。顾恺之注重人物的神采,画风“紧劲联绵”,人物用线如春蚕吐丝,流水行地。陆探微强调人物的风骨,曾吸收草书的笔法,“作一笔画,连绵不断”。他笔下的人物,“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懔懔,若对神明”。三人画风一脉相承,都有紧劲联绵、笔迹周密的共相。
能与文字记录相印证的是传世的绘画作品。卫协和陆探微的画,今天只见于画史着录,作品不存。顾恺之传世的画,大体是唐宋人的摹本。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女史箴图》,被认为是唐人的摹本。图卷中一组组形象,用笔连绵悠缓,密而有节奏。宫闱人物的优雅通过高古游丝描画出来,有着紧劲联绵的特点。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是宋人的摹本。人物用笔飘逸风举,细密劲爽,间杂有起承向背的勾染,比之唐人摹本绵密悠缓的笔法,多了些流畅和清丽的印象。能作为观察密体风格的可靠作品是在江南地区考古发现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人物的线描属于笔迹周密的风格。这一题材的砖画,共出土了5件,原都拼镶在南朝王侯大墓的墙壁间。人物取坐姿,一人一树,都能见出每人的性情。刻画人物则笔笔相接,线条绵长细劲。这样的线条曾是顾恺之传世摹本的笔法基调。竹林七贤是魏晋之时的高蹈名士,引他们入画的画家先有顾恺之、戴逵,后有陆探微、史道硕。由这些晋宋名家经手的七贤画本在当时就很风行,稍晚竟被模刻用作了帝王贵戚陵墓的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