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质疑 画院擦亮招牌
----2009年画院探索之路
画院之间联动加强
2008年5月8日,针对画院体系内缺乏联动的事实,本报编发了福建省画院副院长郭东健的文章《加强全国画院学术联动的思考》,该文提出: 全国画院这样一个群体,应强化“大画院”观念,设立相关联络机构,健全有效学术网络,研究解决画院共性问题,共同维护画院声誉;同时要广泛联络全国画院同仁,广开思路,献策出力,用宏观战略的眼光来指导和实现和谐画院的发展目标。
文章提出的问题引起了众多画院的关注,2009年画院之间的联动和合作明显加强,资源共享,互相借鉴。杨晓阳上任伊始就率领全院画家、理论家访问北京画院。两位院长都指出,在当前,要格外重视团结合作精神,如此才能更好地进行优势互补并在当代文化格局中彰显画院的价值,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全国画院之间的院际交流、展览交换日趋频繁,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也为推动画院共同发展创造了条件。画院自主联合和共同发展的愿望越来越强烈。12月,浙江画院借成立25周年之机,召开画院学术创研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画院负责人参与,他们交流各画院发展现状之余,对画院学术创作、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需要在理论层面厘清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各自的建议。
公办画院与民办画院共同发展
美术事业的繁荣和艺术市场的红火,催生了大量民办画院。本报刊登了谢海署名文章,文章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民办画院是公办画院的有效补充,他们的用人、资金募集、发动和组织大规模艺术活动等新方法对公办画院是有益的启示。但同时民办画院为了筹措资金、追逐利益,也在成倍地放大公办画院走穴、以写生的名义游山玩水、大量炮制应酬作品等等陋习。
民办画院和公办画院共存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矛盾。孰是孰非,孰优孰劣,成绩才是公论。但二者的争议也启发人们在政策和管理层面的思索:定位不同的公办画院和民办画院如何共存,二者如何互相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