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艺术的架构因素
面对全球艺术的日趋活跃和频繁交流,我们不得不需要对今天的传统中国画的现状与发展进行冷静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并关注她在国际大舞台中应有的位置和趋势。今天,中国画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与内容已开始在当代艺术多元化的实践中逐渐呈现着传承和发展,变革与创新的势态。从历史上的每个时期来看,绘画的艺术语言形式和风格特点在相对普遍共性的特征下又包含着艺术家绝对不同的艺术个性。但凡在艺术上成就卓着,在美术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艺术家,都是那个历史时期创新改良的探险者和实践者,与前世或已存在的艺术风格拉开着明显的距离,并凸现出鲜明的艺术特征和成熟的表现形式。
一个画派的诞生,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对前期传统艺术继承后的创新,并与其形成对峙或倾向不同的艺术观。起初,实验者的艺术探索往往被视为边缘的艺术,直接受到传统意识下的主流艺术的排斥,有的早早就夭折了,有的艰难的生存下来并融入主流,继而逐渐成为保守的主流艺术而重新受到非主流艺术的质疑与批评。我们有感于红色时代艺术形式一个腔调的无味与单一,也有感于当代艺术多元化后的无标准界定的无奈与尴尬,更有感于坚守与弘扬中国艺术的民族化与融合外来艺术的国际化的艰难和使命。但我们应该意识到艺术形式不管它以什么方式出现,都是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产物,也是意识形态对艺术价值观体现的一种方式。
对于传统,我们的态度是学其精神,学其精华,吸收与消化之后进行变通与创新。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艺术家不识传统等于文化缺课,但过于沉溺传统势必缺少创新与变革,因为传统也在变化和进步着,传统是动态的,继承传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发扬和创新,创新是时代的使然,创新就可能有鲜活的艺术生命的出现。同时,中国画里意象画境、笔墨逸气、人文精神、文化素养是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中国画与其它造型艺术的不同之处,这一特有的艺术约束性也形成了中国画艺术的特殊性。一个艺术家把艺术理想、审美价值、艺术格调、体现时代、受众于民视为当代中国画家追求的目标并为之探索时,需要的是对传统的梳理,在传承与融合中突破与超越,在中西合璧中嫁接和移植,找到自我的艺术坐标和行进轨迹,强化艺术独特口味和自我相貌,通过作品展现出艺术的表现空间和时代风貌,体现出当代艺术作品应具备的六要素:即艺术作品的当代性、造型性、本土性、原创性、学术性与技术性。
一、 作品当随时代: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艺术表现的内容和形式有其特定的艺术符号,如果后时代的艺术是前时代的重复和抄袭,其艺术表现必然失去价值和意义,艺术精神也就走向没落和衰败了。
艺术家的意识形态先行于艺术表现。社会发展了,时代不同了,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随之发生变化。换句话说,如果当代艺术家还以一成不变的传统模式套用今天的中国画,那将是新人走老路。没有了创造性与当代性,再现与翻版传统,不是推陈出新,何显时代特征!何显艺术个性!我们应该看到,传统的中国画是文人墨客用来把玩观赏、自我陶醉的一种交流途径,是一种近距离观赏的艺术形式。地域的局限、交通的不便,寒窗十年方成气的传统观念制约了画家开阔视野的机会,导致艺术风格变化不多,图式差异不大。而今天的中国画禁区被打破了,内容题材变得更加多样了,形式语言也更加的宽泛,视野开阔了,交流在日趋活跃,可望有了可及,我们的眼界变的更加宽广并具有了识别性,我们对艺术的判断力也在逐渐提升,艺术家变得自信从容,艺术家选择艺术的方式和驾驭表现艺术的能力有了不可预测的增强和估量,不曾有过的内容风格和艺术形式应运而生,一味师承先生画风的做法被改写。近现代大师林风眠、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蒋兆和等先生的作品也已定位,并被视为传统风格的典范而不能再重复地模仿, 历代大师他们的作品也已经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后人何须再现其风格呢!我们需要的是师其精神,而不是摹其风格!但我们应该看到在当时特定的时期他们却被视为传统的叛逆者,然而,他们不甘愿在前辈大师的大树下乘凉,在大师的艺术成就的关照与呵护下过寄生的顺境之日,却非要去体验艺术的险境和未知。另辟蹊径,开拓探索,苦苦追寻!探求属于自己艺术理想的新天地。他们勇敢的做了,并且取得了成功了。林风眠先生强调中西融合,徐悲鸿先生强调西为中用,潘天寿先生强调中西拉开距离,李可染先生强调将西画中的光和体量带入中国画,齐白石先生强调对生活经验的感悟,并将民间艺术的拙朴之美带入中国画,而蒋兆和先生强调突出中国画以线入画的特点,强调以线塑形,以形写神。他们作品的艺术形式各不相同,风格千秋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