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长廊 > 文坛

北京实体书店逆境求生

保护书店是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2011年03月11日 11:00:37  来源:北京日报

单向街书店:

将淡定传递给读者

“传说有沙发有文艺书有忧伤的女子,传说一踩就踩到诗人的脚,不会几门外语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的地方。”在网上,单向街书店一向有很高的知名度。

位于朝阳区蓝色港湾的单向街书店,门外休闲躺椅有几分慵懒,白色推车上露天陈列着一些杂志、书。进得书店,白色书架不高,蜿蜒延伸,书的分类很特别,也很随意,“知识分子”、“文化传统”、“文学 英国”、“帕慕克”、“加缪”等等。

“我们这里工资很低,只有1000多元,不管吃住,每天下班都10点半了,也没有公共汽车了,这些因素你考虑到了吗?”单向街书店店长王女士正在对独自来应聘的徐新芳说。徐新芳从中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她说,自己对单向街书店向往已久,这些都不是问题。

2009年7月,单向街从圆明园搬到了蓝色港湾。如今这家书店并非像外界传说的那样,得到了免3年房租的优惠。王女士说:“我们搬来后是以销售提成来抵房租,这部分大约是销售额的百分之十几。”除此之外,书店每月还要支付1万多元的物业费,并给10个员工支付工资。“开咖啡厅除了调节气氛,也是想补贴一下图书销售的微利,现在图书毛利大约是30%,咖啡大约能有50%左右。”

2005年11月,文化人许知远和他的13个朋友一起,以股份的形式创办了这家书店,几年下来,十几个人分别投入了十几万元,而许知远更是将其所写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等好几本书的稿费全部投了进来,但直到现在,大家都还没有得到经济回报。

“我觉得没有什么困境,就是有一点点着急。”王女士说,不想再让股东们往里投钱了,哪怕能打平也好。许知远和股东们从来也没有感觉到压力,他们本来没指望书店挣钱。这份淡定也最终通过书店传递给了读者。

读易洞书店:

图书没有条形码

东五环外万科青青家园读易洞书店,打字机、手风琴、显微镜、水平仪……在书店里,总会不经意发现一些古怪精灵的古旧玩意。

读易洞小黑板上写着几行粉笔字:“读易洞会员2011:预存八百,图书八折;预存五百,图书九折”,自公告今年初面世以来,已经有上百位读者成为会员。

已经晚上9点多了,这家小小的社区书店依然还有读者光顾,一位读者轻轻推门进来,安安静静地翻书,大约过了半个小时,3本装帧精美的书,被他选中——《明式家具二十年经眼录》、《希区柯克悬疑经典集》、《我读石涛画语录》。

早在2005年,房地产广告策划人邱小石和他的妻子阮从就在小区外买下店铺,开了这家100多平方米的小书店。随着书店的诞生,邱小石也生发出“邱氏理论”,他将开一家书店的成本与买一辆车进行了类比,并得出结论,在免去房租、员工工资的前提下,开一家书店和买一辆车每月的花费差不多。

“邱氏理论”得到了推广,阮从辞去了一家媒体的工作,邱小石同时还在自己开的公司里忙碌着,而读易洞成了名副其实的夫妻店。阮从一向低调,但她也不得不为自己感动:“我可以很骄傲地说,很多人干不了!”为到店的读者磨咖啡、端茶、给书掸灰、每周进书,读易洞没有雇佣一个员工,阮从事无巨细一人挑。

没有帮手,也因为店主的随性,这是一家没有财务登记、没有进书登记,书上也没有条形码的书店。直到现在阮从也不知道书店到底有多少书,到底挣了多少钱。她嘴里蹦出的都是模糊的数据。“几千册总有吧!”“书店肯定挣钱,到底挣了多少我也不清楚,反正指着它养家不行。”

“邱小石就是脑子里冒点子的人,堵都堵不住。”阮从这样评价丈夫。随着书店的成长,邱小石发现了图书顾问服务的新路,为家庭和单位配备书房图书,让这家小店多了进项。阮从回忆道,他们很偶然获得一次机会,为“香港马会”建立会员图书馆,邱小石为这间图书馆定下了“了解北京和中国最全的场所”的主题,最终,夫妻俩配备的图书得到了会员们的喜爱。

(责任编辑: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