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长廊 > 文坛

小说家散文的魅力

2010年11月24日 10:35:56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近十余年,小说家叶兆言表现出对非虚构类文本的钟爱,先后出版二十多种散文随笔集,可谓运笔如飞,精猛奋进,大有着述等身之势,彰显文坛常青树之姿;相比之下,他的小说创作反而退居其次,叶兆言因此而得专营“散文专卖店”之誉。当前,诸多文坛名家往往忙于经营小说、影视,而视散文为末技小道;更有一类不乏才情禀赋的散文写手,把散文刻意经营成为“心灵鸡汤”,满足于以小情小调取悦庸众。在此语境下,叶兆言的创作倾向值得关注。

印象里,叶兆言不纯以才情取胜,而似乎更以耐心和定力见长,步履稳健,安于寂寞,朴实坚韧如骆驼祥子,被公推为文坛马拉松健将。叶兆言的文字并不令人惊艳,却耐看耐品。这些年,叶兆言的散文随笔越写越多,越写越好,其下笔长短随意,小大由之,收发自如,犀利俏皮,自由穿越于现实和历史,将学养注入饱满结实的文字肌理,秉持文化与平民的双重视角,我手写我口,呈现出独有的节奏、弹性和语感。叶兆言的创作实践证明,好文章完全是可以练出来的,只需下得苦功夫,坐得冷板凳,就不必迷信于所谓的天才和基因;叶兆言的成功也充分验证了,小说家致力于散文随笔并非不务正业,做得好,同样能够别铸辉煌,衣锦还乡。

“文”或散文,向来是中国文学的正宗,至“五四”则迅速成熟。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使得散文的文体定义宽泛有加,“五四”迄今,一直聚讼不休。习惯上,人们把韵文以外的一切文章统称散文,包括杂文、随笔、特写,以至日记、演讲录、回忆录、书信、创作谈、札记、随想录等。显然,叶兆言的文本,更近于“广义的散文”。

“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现实世界里的憨呆书生叶兆言,一俟行文,其神韵遂如风行水上,缥缈奇变,俨具层峦叠嶂、千手千眼之势,彰显地道的文章家风范。叶氏散文不拘一格,博采众长,充分打通明清小品、五四风尚、现代主义,糅合平民语调、文人笔墨以至小资情调,成就跨文体写作的奇景,理趣、智趣、谐趣、灵性兼备,当得起平民化的“满汉全席”之誉。叶兆言的创作是散文写作的异数,也是散文写作的常数:本质而言,散文,的确应该是“杂文”———博杂之文。

“一想到刘半农,我的脑海里立刻就冒出大脑袋瓜和鱼皮鞋。”(《刘半农》)“林琴南翻译的速度很快,颇有些像今日的东方快车软件。”(《林琴南》)这是怎样栩栩如生的小说家语言?作者笔下功夫,大有折冲樽俎以一敌百之势。“高尔基的作品仿佛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仪仗队一样浩浩荡荡陈列在父亲的书橱里。”(《革命文豪高尔基》)“他是文学界的成吉思汗,指挥着他的蒙古大军,在小说领域所向披靡。”(《想起了老巴尔扎克》)“做汉奸好比淫妇偷人,小偷偷东西,无论什么充足的理由,别人都不会同情。”“仕途这剂春药,对知识分子的诱惑实在太大,一旦沾上,和吸毒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周氏兄弟》)这样的行文,一似春梦无痕,不着气力,又如剥皮抽筋,不遗余力,从中尽可见出才情、识见、韵致、境界,见出元气淋漓驳杂包容。尤其这类连珠妙语以某种拟市井口吻道出,可谓张力十足,绰具格言警句特色。

(责任编辑:熊蕾)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