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节”扎根中国:是“朋友来”不是“狼来了”
不说从前老上海等等,圣诞节是改革开放以后“大举”进入中国城市生活的,30年演变,眼下已渐渐变得像是我们自己的一个节日了——西方人圣诞聚会吃火鸡,中国人有吃饺子的;西方人开舞会,中国人更爱上街逛,像元宵节“走三桥”、“走百媚”一样到处“望望野眼”,小青年们一路上嘻嘻哈哈、打打闹闹;西方人互赠圣诞贺卡,或者玫瑰,中国人现在有送苹果、橙子的,说是“平安夜”送苹果是祝平安,送橙子是祝愿心想事成——这完全是中国民间用谐音表心意的风俗。所以“抵制洋节”之说,实在不妥。圣诞节的浪漫气息、童话意味和梦幻色彩,是美好的。孩子们一觉醒来,让他们惊喜万分的礼物已经放在枕头边上,谁都不怀疑真个是白胡子的圣诞老人,从烟囱管爬进来送的。礼物常常塞在长筒袜里,多么温馨的红色长筒袜!圣诞节的标志中,除了袜子还有帽子,多么体贴人呵。这样的节日,不光孩子们喜欢、年轻人喜欢,每个童心未泯的成年人都难拒之门外。
这30年中和圣诞节一起先后引入中国的,还有不少“洋节”,如“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等等。“洋节”可以弥补我们生活中的某些缺失,比如中国人在表达情感方面的拘谨。西方人会很直接地对父母说“我爱你”,中国人一般不会。现在我们可以借母亲节和父亲节,买样礼品送上问候。还有感恩节,它提醒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常怀感恩的心。至于愚人节、万圣节的嬉闹与狂欢,也是如今感觉压力越来越大的中国人所需要的。
有了“洋节”一词,于是有人相应地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称作“国节”。“国节”与“洋节”可以并行,或“古为今用”,或“洋为中用”,两者互相间还可以参照、比较、启迪、汲取,互补双赢。这样,我们的节日文化就会更加多姿多彩,平添许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