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文坛浮躁风”,不妨“比慢”
这也许是我的“危言耸听”,但对这样的一种迹象的“提醒”,也是我的责任所在。如何缓解这样一种不利于文学创作自身规律,不利于产生优秀文学作品的“文坛浮躁风”呢?笔者思来想去,苦无“药方”可觅。困顿之余,经一位朋友的推荐,我读到了一本名为 《生命与意识的省思》的“解忧之书”。这是有着“斯洛文尼亚的圣雄甘地”称号的雅奈兹总统的一本“反省日记”,这是一部“有如黎明的晨钟”一样的醒世之作。我庆幸我读到了雅奈兹敲响的钟声,我记住了一名来自异域作家的忠告:“我们一定要先停下来,到目前为止,我们都一直在往前走,事实上,应该说是一直随波逐流,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让我们停下来,喘一口气,划一条终止线。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初听此言,我被作者的“棒喝”震得发晕,喘一口长气之后,我开始回味这“片面的深刻”。在这短暂的停息中,获得短暂平静的我,不由想到:一个作家应该创作怎样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作家最后该珍惜的终极价值是什么?一个作家如何超越小我的狭隘而步入大我的辽阔?我面对着接二连三的问号,我找寻着问题的答案,我依然困惑。搜肠刮肚的焦急之中,我想到了11年前我读过的林毓生先生的一篇奇文—— 《中国人文的重建》,说他是“奇文”,是因为林毓生先生在这篇文论中,提出了一个让我读后难忘的观点,即:中国人文重建所持的基本态度应该是——“比慢精神”。这一观点对我的启示是:文学是人文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慢精神”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当代作家的启发性和重要性,应该是有的放矢、一语中的。在我看来,林毓生先生对于中国文化复兴的诚恳建议,同样是适合于中国当代作家的:“你知道你的能力的确有限,你花了那么多岁月与那么大的力气,才获得这么一点点成绩,中国文化的问题这么多,你实在没有本领样样都管,你只能脚踏实地,用适合你的速度,走你所能走的路。 ”没有喊声震天的口号,只有平平实实的言说,在这样条理分明的慢语中,使其话语产生了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