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文坛浮躁风”,不妨“比慢”
每一位作家对自己的创作都是有所期许的,作家们写出一流作品的想法,写出传世之作的渴望,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文学沙场的逐鹿中,一些作家用作品证明了自身的实力,一些作家却因作品的缺陷,而遭遇了被冷落的“难堪”。一部优秀作品的产生,所需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对作家的考验也是全方位的。作家只有在了解了自己的创作的全部可能性的基础上,才能找到创作愿景与真实结果之间的差距,才能收获“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清醒。
作家是文学作品的孕育者和创造者,就作家的个体而言,一个作家写什么、怎么写、写一篇作品该用多长时间去完成,这完全取决于作家的创作自由,别人是无权说三道四的。但可以例外的是,当一个作家完成了一篇作品,并将“木已成舟”的作品公开发表后,在作家等待读者反响的时候,一次关于作家作品的文学互动开始了。在与有限的作家朋友的交流中,我发现,我的这些作家朋友是很想听到他的读者们的回声的,如果读者是“心怀坦诚”地以文会友,作家对于读者对其作品的肯定或指出不足,大多是保有一颗“平常心”的。当作家们把一声声用心血凝成的“文学呼喊”投向偌大的“文坛山谷”中,作家最不愿接受的事实是“没有回声”的无边沉默。而对这样的局面,一个自信的作家会认为,是金子终有一天会闪光的;一个渴望“一鸣惊人”的作家会认为,不是作家无能,而是文坛太“无情”了;而对于一些月产一部中篇小说、年产一部或两部长篇小说、自我评价较高的“写作快手”而言,则产生了愤愤不平的“咬牙”之声……
纵观文坛,“埋没”作家的“个案”时有发生,但部分作家“自我感觉良好”的作品被淘汰也是事出有因的。在我看来,个别作家的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和一挥而就下笔万言的匆忙,是其作品“譬如朝露”般命运的重要原因。在当今文坛的创作中,有一部分作家是“比快型”作家,在市场和金钱的双重催生下,这部分作家对自己的“满意”之处:“某某年,推出个人专着三四部;某某月,各类报刊发表作品十几万言……”我不是“作品数量”的“仇视者”,作为一名 “痴迷文学”的读者,我只是对一些“流感般”快速繁殖的文字,保持着一定程度的敏感,对一些“注水”过度的文学作品,常常有一种“怒其不争”的义愤。我知道,造成部分作家的“速度和数量至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快型”作家可以得意于自己的 “写作才能”,即便是“声名鹊起”,也当在“情理”之中。我的担忧是,比快风的蔓延,受伤害的是广大读者,是文学这项伟大的事业,是整个中国作家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