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杰克逊和我们时代的精神贫困
不要忘记,在披头士时代,披头士被奉为是“最伟大的”,其粉丝的忠诚与狂热不下于杰克逊迷们。但是,20年不到,杰克逊就把他们取而代之了。而杰克逊本人呢?如一些音乐评论家指出的,最近几年他的热度已经大减,他的财富更多是来自他购买的披头士的版权收入,而不是自己的唱盘。炒作他悲剧的死亡会在短期内促销其作品,带来巨大的商业收入,满足其债主的要求。但是,这种商业成功和以此为目的的炒作,很难给他带来像莫扎特、贝多芬那样的永恒地位。我不想贬低他的音乐。他的音乐的质量是一定的,本身并不会因为受众的疯狂和冷漠而改变。如今对他的疯狂,更多地说明是现代人精神的贫瘠,乃至人们似乎只有他,没有别的。文化的多元性正在消失,由此而塑造了对一个明星的依赖。你如果过度营养不良,就会把惟一的食品当作生命的一切。
我们对比一下巴赫、亨德尔、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的时代。那时欧洲的人口不到两亿,而具有永恒价值的音乐家出了一大把。如今欧美的人口超过10亿,经济和教育水平也要高得多,却产生不出18世纪众星中的一个!一二百年后,人们听的还是莫扎特、贝多芬以及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之王”。也许到那时你恐怕很难找到杰克逊的影子。
迄今为止,我还没有听到对于这种人类音乐创造力下跌的解释。但是,音乐产业所创造的单一化产品、单一化市场,恐怕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在18世纪的欧洲,仍然是封建诸侯林立,彼此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文化竞争。不同的王侯,赞助着自己倾慕的音乐家,统一的音乐市场并没有形成,各种不同的音乐天才都有机会。但是,在录音录像技术发明后,一个几块钱的光盘,就会砸了一个音乐家的事业。试想,在过去开酒吧,你要雇用乐手来唱歌弹琴,成千上万的音乐职位就是这么创造出来的。潦倒的乐师中会涌现大量天才。现在你买盘杰克逊,在大屏幕上一放,不仅便宜得多,而且更人气,那些潦倒的乐师丧失了基本的存活空间,不符合主流口味的音乐难以生存。要知道,在文学艺术上,红极一时的东西经常过几十年就毫无价值。许多真正的大师则在其生活的时代并不被承认。甚至巴赫死的时候也几乎不被当成作曲家,因为他那种巴洛克风格被新兴的古典乐派压倒了。他更多地是被作为演奏家、音乐教师和他几个作曲的儿子的父亲而被人所知。虽然莫扎特、贝多芬对他十分倾心,但他到了19世纪才被公众所再度发现。分散的市场,可以保持艺术的多元化,使真正伟大的艺术创造在历经时间考验后获得永恒。但是,单一的市场摧毁了这些。音乐产业在这种单一化中有既得利益:大众口味越单一,产品批量就越大,成本越小,利润越高。这种胜者通吃的商业机器,使许多潜在的天才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当然我们更不要忘记,在没有录音录像的时代,你要想娱乐就得自己弹琴,而不是要死要活地当某大明星的粉丝。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钢琴还是美国家庭中在住房之后的第二大财富。现在的粉丝似乎比那时候的音乐爱好者更狂热,但是音乐素养反而差得多。这不能不是现代精神贫瘠的原因之一。
我对别人喜欢杰克逊从来没有非议。在我看来,他几乎穷尽了所有的现代技术和舞技,从他对着麦克风的疯狂和虚张声势里,他的非音乐的因素太多,音乐本身太弱,反不如披头士音乐中的苍凉感来得自然。约翰·列农被刺身亡,死得更突然、更悲壮。但是,第二天他的伴侣小野洋子发表简短的声明:“没有约翰的葬礼。约翰一直在为人类祈祷,让我们也为他做同样的事情。”这样简单干净地走,更像个超凡脱俗的艺术家。相比之下,杰克逊空前的葬礼,使他本来已经滞销的唱盘突然热卖起来,倒像是一个巨大的商业炒作,大概足以让他那些债主的钱袋塞满,但是却很难让他的音乐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