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文:与整个时代“大道同行”
双手接过杨院长的名片,老爷子笑呵呵地对我说:“我的名片上什么都没有。”果然,名片上只有“杨延文”3个大字,没有职位、头衔等等名片上本该有的字眼。杨延文,现任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长、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北京市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中国美协理事、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还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画家在画卷上善于留白,而这名片上的“留白”不免使人愕然。转念一想,这些头衔对老爷子来说只是过眼浮云,也许只有“杨延文”3个大字才是他想要别人记住的。
“我最怕被尊重”
杨老戏称自己是“下岗之后又上岗”。在今年9月7日就任书画院院长之前,他辞去了任了8年的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的职务。主动给自己“下岗”的他怎么又愿意再次“上岗”呢?老爷子哈哈一笑:“我这个人呀,最怕被尊重。一被尊重,我这支股票就被书画院套牢了。”国务院参事室相关领导几次找杨延文谈话,希望他接过书画院的担子。画家固然爱无官一身轻的洒脱,但是他“最怕被尊重”,于是还是被“套牢”了。
杨老的性格是要么不做,做就要做最好。落实到工作上,就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年逾古稀的老爷子每天早上7点半就到了单位,比年轻人来得都早。“我要带头嘛,不能光去管别人,我自己先以身作则。”老爷子笑声爽朗,精神抖擞,“鬓微霜,又何妨?”办起事情来雷厉风行,效率高得惊人。刚刚走马上任几把火就烧得轰轰烈烈。给书画院成立理事会,并将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十几位书画家聘为理事,另外聘任相关领导、企业家等进入理事会共同协理书画院;召集安徽等4家省级文史研究馆馆长开调研会,以广东省文史研究馆为依托成立南方分院,另外3个分院正在筹备中;已经和荣宝斋签署好协议为80岁以上的老书画家们出版《耆硕留真》,为老艺术家们合册成书,留住经典,计划明年内出齐;明年3月份召集全国各省文史研究馆代表开“杏林雅集”年会,讨论在今天这样日新月异活力十足的社会如何发展书画艺术……后年是中央文史研究馆建馆 60周年,杨延文还计划届时举办一系列全新的大规模多视角的庆祝活动,让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得以雄风展现,发挥应有的影响力。
杨老认为,要想办好书画院,指导思想要明确:“我要把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办成富有特色,具有民族精神,代表国家水平,不断推出大家,善于提携新人的一流画院。”
“所有的传统,在当时都是创新。”
杨老一直是一个不断突破自我、时时勇于创新的画家。科班油画出身的他国画山水也享誉画坛。对于他来说,游弋在油画与国画之间是如鱼在水,怡然自得。二者只是工具性能不同,而其内在的艺术本质则万变不离其宗。放下油彩转向墨彩,杨老总是不满足,总是想要探索新的领域。“艺多不压身”,他笑着说: “我觉得一个好的画家应该是全面的,多才多艺嘛。而最终各种艺术的技巧融会贯通,才能触摸到一种境界。”“我一生都反对重复。”多层面的探索,不断的自我融合,内在学养的不断演进,新技巧的学习和糅合,旨在创作新作品。这个“新”不是画出一幅画来就是新作品了,不落窠臼才算是新。不能重复自己,是杨老创新的一个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