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摄影 > 摄影资讯

大学摄影通识教育须回应视觉时代

2011年03月16日 10:17:55  来源:雅昌艺术网

传播的态度。在影像传播趋于个体化的今天,对传播态度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发布、转贴有关隐私——自己的或他人的——的照片,是互联网上涌动的一股暗流,这其中有一部分出自在校大学生之手——每念及此,悲上心头。而在转贴主流媒体照片时由于有意无意地省掉说明文字,造成照片意义指向的暧昧,从而引生歧义与混乱,这样的事情也并非罕见。帮助学生树立端正的传播观念,也就是在雕琢学生的公民意识,践履着教育的一项庄重承诺——将个体由自然人培养成有健全人格的公民。

以上关于观看、生产和传播态度的影像教育中,浸润着浓重的人文色彩,摄影通识教育在此找到了与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的接合点。(摄影通识教育的建设千端万绪,但态度教育乃是具有基底性质的一端,态度教育也透射出摄影通识教育的若干基本特点和取向。)如何落实这种教育?又回到了那个老话题上:从上到下需要转变对摄影的认识。且不说一些高校仍把摄影视为“不入流”(很难设想这样的学校会开出完整的视觉素养课程),即便是倡导摄影教育的学校,倘若仍在技术与艺术的方寸之间逡巡流连,摄影教育难免会落入信息技术教育或美术教育的单薄框架内——而这正是内地摄影通识教育的现状。它也许会栽培出拍摄照片的高手,却疏于清除“影像文化的文盲”(阿尔温·托夫勒语)。这样一种教育,到底是与时俱进还是逆势而动?

摄影是人类反映生活、再现世界的一种媒介,生活有多丰富,它就有多丰富,世界有多复杂,它就有多复杂。把技术与艺术绑在一起,也无法涵盖摄影的题中本义。摄影作为大学通识教育,它的目的不该是“较熟练地掌握技能”,也不必把“陶冶情操”时时挂在嘴边;它理应被思想的光芒所照亮,用力于“道”,即“处世之道”,让生活在视觉时代的广大学子中多几双“慧眼”,少几对“盲目”。需要强调的是,它应该引领学生对中国本土的视觉环境进行审视、辨析,在建构学生的本土意识和文化自觉的集体努力中贡献一份力量。

米歇尔曾经有言:“视觉性……不仅包括视觉因素的社会建构,而且还包括社会因素的视觉建构,但它极少与传统的美学和艺术史这样的学科有什么关系,甚至与媒介研究这一新学科也没有什么瓜葛。”以一个宏阔的全新视角看待摄影和关于摄影的教育乃当务之急。因此,摄影通识教育的转变,首先是一场教育范式的改革。

眼下,将视觉素养教育纳入大学通识教育的呼声甚高。笔者认为,在视觉素养教育的体系内展开摄影教育是当前较为现实的策略。原因有二:一,对视觉素养教育的接受程度似乎相对较高,摄影无疑占有其中一席之地,有利于发挥它本来的价值;二,将本文思路中的摄影教育作为单列课程开设,对当前国内师资是一个挑战,而放在视觉素养教育中则可以缓解师资的压力。就课程建设来说,在这种策略下,视觉素养和摄影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对推动两端的深入研究大有裨益。或许,这才真的是摄影通识教育显露身手的“历史契机”吧。

(责任编辑:熊蕾)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