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摄影,中国当代摄影的一种类型
四,当代摄影自我完善的转型。如果说之前的所谓“观念摄影”中没有“摄影”,纪实摄影中缺乏“观念”的话,那么在这种“景观摄影”的摄影类型里——既有“摄影”又有“观念”。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形成和兴起的所谓“观念摄影”运动,在近几年逐渐呈现为矫情表演的充斥和摆拍的泛滥。对此,一部分艺术家开始反思并从自我迷恋中走出,以其敏感的特质重新思考摄影对社会现实的关照与批判。此外,在当代艺术社会化的启发下,一部分摄影家也厌倦了如画的风景和传统的纪实影像表达,转而用一种带有全景敞视的社会考察影像去描绘社会现场。当艺术家和摄影家的摄影观看与观念转变之后,我们就看到艺术家们以摄影的名义拓展了当代艺术,同时,也看到摄影家们的观念转变在无意间也突破了摄影媒介的局限。可以说,“景观摄影”既对当代艺术内部提出问题,同时也对摄影内部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还同时对社会提出问题。因此,“景观摄影”不仅构成了对作为当代艺术的所谓“观念摄影”的消解,也构成了对传统“纪实摄影”的消解。当然,我们也可以将其看作两种摄影类型的融合,在融合的背后呈现出的是一种当代艺术家对其作品“摄影属性”的认同与回归。
无论我们将“景观摄影”视为当代艺术的社会学意义转向,还是看作传统纪实摄影出现的一个新的变体,抑或是作为某种重返的现实主义精神来考察,各种“问题意识”交织呈现在“景观摄影”的作品中。艺术家们用一双双充满疑问、批判和挑剔的眼睛,透过镜头的凝视,寻找到各自关于中国社会转型中带有符号性、标准性和标题性的问题点,进而采取一种田野考察的摄影方式来体现各自对中国当下经济转型和腾飞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社会问题的理解。在这里,“景观”作为一种具有指标意义和符号性内涵的建筑外观和空间场景被呈现,并暴露在一种长期持久的批判性关注和迷恋当中,同时也显现在一种被艺术化了的图像模式当中。
在我看来,“景观摄影”这种介于“纪实摄影”与“观念摄影”之间的摄影类型已逐渐作为中国当代摄影实验的新热点,并在最近几年内表现得异常活跃。与其说它是当代艺术对现实主义的一次回归,不如说是一种对本土当代艺术与现实关联的探讨在新维度上的重返;与其说这种回归和重返来自照片本身,不如说是来自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与其说这是在不断利用摄影提供的观看方式调整对现实的观看,不如说这源自摄影家和艺术家们道德和良心的自省。正是由于这种自省精神和由此引发的问题意识,让我们看到“景观摄影”呈现出“社会图像的表格”的锐利姿态,重新诠释与上演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先锋性和批判精神上的救赎与自反。
蔡萌:广东美术馆摄影项目总监,雅昌摄影网艺术总监,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