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我的文章

中西方传统绘画的不同土壤

潘公凯/文
2009年12月07日 16:20:21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潘公凯艺术专栏  

在中国绘画的发展长途中,有一个重要事实是无论如何不可忽视的:这就是文人士大夫在绘画演进中所起的作用。某种艺术传统的精神深度,总是与从事这门艺术的历史艺术家的组成有关。古代的西方画家虽然创造了许多惊人的杰作,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始终处于工匠的地位。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的地位才大大提高了,画家同时也成了科学家、哲学家或诗人。这种画家队伍成分的变化过程,在中国却要早得多。在汉代,文人画家就开始出现,到魏晋南北朝,不仅有了顾恺之、戴逵等一批属于士大夫阶层的杰出画家,而且有了精深的绘画理论和批评专着。唐宋以后,王维、苏东坡等人以大诗人兼大画家的身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绘画的“文人化”过程。“文人画”的兴盛,表明了中国知识阶层对绘画艺术的思想笼罩。这在世界美术史上是一个突出的现象。画家队伍的成分,必然直接影响到绘画艺术的发展方向和绘画艺术的理论深度。这是一个值得充分评价的事实。艺术只有从工匠技艺中解放出来,与一个时代的最高知识成果相结合,才能从“自在”进入“自觉”,真正成为人类的精神高度的象征。

艺术是一定土壤中生长的植物,不同的土壤环境,决定了不同的植物品种。而组成土壤环境的因素十分复杂,以上只是简略地列举其中的几点罢了。

*1984年夏,笔者想将中国的传统绘画和西方的传统绘画(印象派以前)作一个粗略的比较,并希望弄清楚二者的核心差异是什么。由此,写了一篇题为《生活再现与人格映射》的文章,寄给蔡若虹先生。蔡老对文章很欣赏,搁了一些时间后转给了万青力兄主编的《中国画研究》。不巧,该刊物因出版方面的因难而搁浅。一年以后,笔者将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冠以《中西方传统绘画的不同土壤》,刊于《浙江美术界》1985年第4期;第二部分冠以《传统作为体系……》,刊于《新美术》1986年第2期;第三部分冠以《中西传统绘画的心理差导》,刊于《新美术》1985年第3期;第四部分想再深化补充,留着未发。结果也没补充成。于是又将三、四部分合起来刊发于1988年10月北京《国际水墨画研究讨会论文集》,冠以《略谈中西绘画的差导》篇名。

(责任编辑:吕子)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