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去安源》名画背后的故事
本文所属专题:刘春华艺术专栏
1969年,历时近两年的展览“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结束了,展览会作品全部被移交给中国革命博物馆保存。
由于历史原因,曾经红极一时的画又开始遭到全面的否定,而且当年的展览并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批准,作品交给博物馆时也没有办过任何手续,刘春华很清楚,一张画画起来不容易,毁掉却轻而易举,他决定把画要回来。他找到博物馆的办公室,经过请示,博物馆的领导回复同意刘春华领回作品,但要提供相关的手续:一是有人证明他是原画作者,二是单位出具证明。
1980年,刘春华将画取回家中,这一放就是15年。没想到画拿回来也成了一块心病,屋子太小没地方存放。尽管他曾出任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多年,但好几次都把分给自己的住房让给了有困难的老同志,画只能被他包裹起来搁在衣柜的后面。因为保存条件不理想,冬天干燥夏天潮湿,画布在反复地膨胀收缩中开始皲裂了,一旦出现在人物脸部,修复起来将相当困难。刘春华很心痛,意识到画在自己手中并不是它最好的归宿。
1995年前后,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已初具规模,之前国内外的收藏者和拍卖公司都曾找到刘春华要求购买《毛主席去安源》,甚至有海外人士出价100万美元。但从自己的情感出发,他觉得这样做似乎不妥。
几经思考,为了能更好的保存这幅作品,“体现价值,找到归宿”,刘春华决定将《毛主席去安源》拍卖。
“拍卖前我考虑了几个月的时间,把能想到的都想到了。我向拍卖公司提出不希望作品卖到国外去,离开大陆也不行,按说这是违背一个拍卖公司的宗旨的。我也否定了他们想策划大型的宣传活动、专场拍卖等等举措。”
1995年的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从100万元人民币起拍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最终以605万元的价格被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分行拍得,创造了当时中国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并且这个纪录一直保持了近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