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张松山水画的中和之美

曹玉林/文
2009年11月05日 16:38:30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张松艺术专栏  

二、张松的山水画在表现手法上笔墨并重,色墨兼夺,语言与图式相凑泊。
从绘画的本体意义上说,绘画的笔墨和色彩都是绘画的语言。当然,这里所说的语言,只是一种比喻。因为它不像真正的语言那样具有确切的语义,之所以将其称之为“语言”,只是说绘画的创作者主要利用它们来“讲述”(实为“表现”)一定内容,传达一定的情感。就语言的本身来说,原来没有高下和优劣之分,然而当语言为画家所使用,并组成相应的形态和图像时,却立即显现出了高下之分、优劣之分和雅俗之判,因此,品评一位画家的作品,离不开对其语言的分析。那么,张松的山水画在绘画的语言上主要有哪些呢?笔者以为其最重要的特点便是笔墨并重,色墨兼夺。

我们先来看张松的笔墨并重。关于笔和墨的关系,在传统中国画的历史上曾有过多次争论,而荆浩的名言:“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长,成一家之体”,更是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在实践中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并非易事。相对而言,张松在这一方面是可圈可点的。首先张松善于用墨,落笔之初每每先用墨在纸面上横刷竖扫,在画面上铺下一层墨渍、墨渖,然后再在这些墨渍和墨渖上勾勒和描绘。由于张松所表现的多为江南山水,自然少不了沙坨、坡岸、云雾、帆影,这些张松也多用墨韵为之。而另一方面张松也很善于用笔,其线条抑扬顿挫,一波三折,颇有书法的意味。尤其是对裸露山体的色勒,往往将其分解为网状的几何形体,其分解的线条有骨力又有韵致,十分耐看。因此,在张松的作品中,笔与墨之间的关系是均衡的,也是和谐的和统一的。其次,我们再来看张松的色墨兼夺。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有水墨和设色两种体格,而在设色的山水画中又可分为浅绛和金碧、青绿等不同的区别(青绿中又有大青绿和小青绿之分)。张松的山水画从外在观感上看,显然是属于浅绛和小青绿范畴的。但若细究之,却又似乎较之传统的浅绛或小青绿更多一些水墨的成分,或者说水墨在其中所占的比例似乎更大一些。从大量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张松对于水墨和色彩是二者并重的。对于水墨的重视,使张松的作品保持着较高的文化品位;而对于色彩的重视,又使得张松的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气息。总之,此二者是相互补充和相互映发的,而不是相互削弱和相互抵消的。不过,关于张松的用色,笔者有一点不同的看法,张松有时喜欢在画面上洒一些色点,由于这些色点是“洒”上去的,而不是“写”上去的,故而无法“入骨”,以至不像是中国画的语言,而象是水彩画的语言(除张松外,还有不少画家也喜“洒”这样的色点)。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己之见,姑妄言之。

最后,我们再来看张松的构图及语言与图式之间的关系。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张松语言的特点是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主要体现在其笔墨并重和色墨兼夺等方面。而张松的图式同样是和谐的和统一的,这种和谐和统一,主要体现在其构图的平整工稳和美感与动感的相得益彰。我们知道,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形式大抵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平正工稳,另一种是奇特险峭。前者的特点是求稳,追求美感;后者的特点是弄险,追求动感。然而美感和动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其原因是缺乏动感的美感不是真正的美感,而是僵死的美感;同样缺乏美感的动感也不是艺术所需求的动感,或者说是不合理的动感。因此,如何协调美感与动感之间的关系,对于画家的构图能力无疑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挑战。张松山水画的构图从总体上说,是属于平正工稳类型的,但这种平正工稳却并非是四平八稳、正襟危坐,更非是千篇一律、老气横秋,而是稳中求变、美中求动、正中求奇,因此,张松在构图时每每也会打破平衡,然后再想办法在新的基础上去建立新的平衡。这在张松的一些大幅的作品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张松山水画的这种构图上的特点,使得其图式显得堂堂正正,有一种大家风范,然而却仪态万方,不乏楚楚动人的韵致。而更为难得的是,张松的这种既有美感又有动感的图式与其笔墨并重,色墨兼夺的语言极为匹配,二者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面上,同样也构成了一种和谐和统一。

(责任编辑:吕子)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