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天地之大道 虚万象于灵境
青年画家孙明与他的绘画艺术
本文所属专题:孙明艺术专栏
癸未初秋,吾北去京华,晤美术界神交久已的廖静文、王镛、陈平等名土。到京的首日,在友人引见下初识青年画家孙明先生。他给吾第一印象,就是憨厚、真诚,和不可掩饰的才情。是可信赖、可结交的人。都是同行,谈助自然就落在了绘画上。蒙他厚望,请吾评评他的画作。通过数天的交谈,吾对他坷坎的身世与艰难的学艺过程颇为感动,也对他有了更深一层的敬意与敬重。
他1967年出生于安徽滁州的琅琊山腹地,在中国文化史上这里曾产生了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写下的那篇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琅琊山从此而天下名扬,它的故里也历代才人辈出。山水之乐,“在乎山水之间也。”童年的孙明浸淫在皆山的环滁家乡,这里是他日后走上画坛学画的第一位启蒙“老师”。看那优美的环境,诸峰深秀,林壑尤美,水声潺潺,临溪而渔,这不是一幅天然的山水佳作吗?孙明以山水画做为主攻的方向,不可说不是受到它深深地影响,而蒙发了走上山水画创作之路的。
因家庭的贫困他被迫辍学,为了生存从此踏上了漫长的流浪之路。然,即使在那苦难地流浪岁月中他仍坚持做着“一路走来,一路绘”的画家之梦。即使在他今天的创作中,那童年的家园之境也时隐时现在他的作品中。那层峦叠翠,峰回路转,野芳幽发,佳木繁阴,这些似曾相识的“景象”,难道不是对童年梦纪中家园的描绘吗?是寻梦,是对童年的追忆,它标示出一种缠绵的文化乡愁。童年是美好的,也是苦难的,孙明与历史上很多大艺术家一样,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童年。在而,正是他有一股坚毅的信念和对艺术执着地追求,成就了他日后的艺术事业,也奠筑了他一生创作的信念与审美意识的生成,在冥冥之中,注定了他日后的创作偏于“心斋”的道家情怀。有什么样的经历,就会有什么样的情怀。这使吾想到溥心畲,教学生画画时常说的笔墨要“空灵”。清朝灭亡,王子王孙们,“眼前温山软水说什么都抹不掉空蒙的旧时幽影,情何以堪!”真是伤心的王孙们恫怅别在心怀,怎一个“空灵”了得?如此看来,经历与心境是不可分的。故,笔墨也会循着这一心路亦步亦趋表心中之抱负。孙明因早岁“行万里路”的人生经历,他的画故而就多了一层“行者”的精神意蕴。“行”,是指他对人生与社会的阅历。“意蕴”,则是指他成人后,谈诗、读史的文化修养在心中的积淀与“薄发”。
古人尝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有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到现实社会中去走走看看,进行亲身的体验。在我印象中,大书家林散之是这样的,大画家石鲁也是这样的,他们在书画艺术上都成为了大家。而把“读”与“行”的关系倒置,能否成功?我以为,不在于先做谁与后做谁的问题,而在于自身的悟性如何,齐白石、李苦禅是为一例。对于孙明能否成为大艺术家?在此吾在他与吾的交谈中,吾看到了他对艺术的虔诚和对他人的真诚之心。他的虚心与好学,(那是出自心底的。)使我们无法拒绝他的真挚和对于知识渴求的欲望。对于艺术的追求他心如明镜,心底波澜全在笔端溢出。故此,吾对于他艺品和人品有了更深一层认识。古人常说“画如其人”,今天看来这话仍没过时。试想,一个 之人,其画怎能清明?怎能大器?基于这一信念,吾认为孙明的画有如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