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音乐旋律的艺术
——评杨之光的舞蹈人物画
本文所属专题:杨之光艺术专栏
岭南画派的宗师高剑父提出“折衷中外,融合古今”的论点,迄今已有六七十个年头。当中经过许多画家努力探索,证明这条路子是宽广的。杨之光教授是属于实践成功的画家,他在七十年代之前,创作主题性的人物画而饮誉国内外。八十年代始,以更多的精力投人舞蹈人物画的创作,在近年历次展览中,这部分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们都像是一束束妍丽的鲜花,引人人胜。这里虽没有乐曲,却充满了旋律,没有声音,却充满了语言。它的语言是视觉形式美;它的旋律,是色彩、笔墨、线条的节奏感。他的这些作品多彩多姿,是源于对生活的长期积累和审美视野的开拓,不宥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一两种舞蹈。在他笔下有本国各民族的,也有国外许多国家的舞蹈,其表现范围的广泛性为同行中所罕有。然而,构成作品的吸引力固然不在于舞蹈品种的罗列,重要的是他敏感到别人没有感觉到的东西,善于发掘出舞蹈美的特质,找到了表现舞蹈美的钥匙。他以描写独舞为最突出。通过个体形象来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西班牙舞的奔放豪迈,节奏快速;日本舞的缓慢柔和;朝鲜舞的优美舒展;西藏牧民之舞的强劲粗犷……,形象都极为鲜明,是精妙洒脱、以少胜多的典型。
舞蹈是时空的艺术,它本身有速度、动作、姿态、节奏与表情:在这许多因素中,动态是其中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形体的捕捉尤显重要。但是我国传统的绘画中,对人物形体的表现没有足够的重视,常被那宽袍大袖的衣饰所掩蔽,与西方绘画比较,就显得逊色。晋.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明显地肯定对眼神描写的重要性和漠视了形体的表现。而在西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大师米开朗琪罗,在《创世纪》里,就创造了体格健美的亚当;在《最后审判》这一名作里,更是通过许多人物的体态去深化作品的主题。十九世纪的农民画家米勒在《拾穗》与《晚祷》中就淡化了人物脸上的五官,却着意刻划形体动态,表现出那些质朴的农民内心世界。舞蹈人物如同一座座活动的雕塑,人们是在一定的距离中去欣赏,相对来说,形体、动态的表现比眼神更为重要。杨之光是具有极高品赋的画家,自然是知道形体动态是富于表情的。他常常细心观察,从大处着眼,尤得“观人之神如飞鸟过目,其愈速,其神愈全”①的要领。善于发现优美形体构图的理想公式,不为细部而忽略美的总体神态。能从舞蹈的重心在于“稳与不稳”、 “坠而复起”中揭示出人体运动的瞬间,使人产生出对它前后变化的联想,令有些舞蹈家观看后也觉得很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