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跌60% 是“割肉”还是“换筹”?
对于这样的“换筹”,市场的反应更加敏锐。据有关人士透露,现在,盯名气的人少了,看作品的人多了。有些大藏家开始关注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买有名头的艺术家作品,对于我来说,就好像别人培育的桃子成熟后,我去摘了现成的,总感觉这件作品和我没有多大关系。而那些我喜欢的年轻艺术家,则是通过我的筛选和挖掘,看着他们一点点成长起来,我很享受这样的过程。”藏家王女士说,刚进入拍卖市场时,她也买过周春芽、喻红等大名头艺术家的作品。经过几年的市场历练,她发现挖掘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更有收藏乐趣。王女士说,那些大名头艺术家的作品价格节节攀升,已经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换个收藏思路绝对是明智的。“比如,我喜欢张晓刚的作品,你800万元不卖给我,600万元不卖给我,400万元还不卖给我;这时候可能会出现王晓刚,李晓刚,我发现他们的画也不错,而且才100万元,我很可能就再不和你磨了,去买新艺术家的作品了。”
完全替换仍需时日
无法否认的是,“换筹”思路在界内是有争议的。中国当代艺术品藏家余德耀说,虽然自己也不间断地关注一些年轻的艺术家,但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的生力军仍以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等为代表。在余先生看来,新筹码想要完全替换原有筹码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更何况“被替换的只是跟在这些先锋艺术家后面的作品,艺术含量还非常有限”。
张晴则指出,当代艺术的“换筹”不可避免要受中国艺坛两大顽疾羁绊:一是市场统领一切,艺术家跟着市场跑,做展览只是为了卖画,将来的人们回溯这段美术史时会写:“这段时期不做艺术,专做买卖……”;二是一些年轻艺术家还没成型就被画廊拔苗助长,打磨成成功艺术家的模仿者,失去了原创性。他认为,这两点直接破坏了艺术创作的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