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理想遭遇现实困境
1999年,陈卫新终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筑内空间”,他带着十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欲在室内设计界闯出一番天地。陈卫新做公司有一个“怪癖”,人家追求项目“越多越好”,他却出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规定,每年只接15到20个项目,而且,主要做文化项目。他说,做滥了,就没有艺术,只认钱了;而归根到底,你有了艺术的独特性,公司才有生命力。
仇奎训在徐州当地经营了一个美术工作室,自己的艺术理想总算有了个栖息地。不过,对于作品的价格,仇奎训却从不在意:“来买我画的人爱给多少就多少,他们乐意买我就乐意卖”,仇奎训的文人情怀中依旧带着一点徐州人的豪迈。对于仇奎训,商业和艺术从来是两码事。他认为,如果艺术的商业味太浓,艺术就失去了生命力。
现实的残酷之处往往就在于它时时考验着激情和浪漫,陈卫新和仇奎训像是和现实永远保持着张力的勇士,而马榛则更像是一位代表艺术理想与现实谈判的智者。马榛创办了自己的陶艺工作室之后,一个现实的问题接踵而来,租金、电费、人员工资……各项费用让马榛捉襟见肘,经常性地“拆东墙补西墙”,一个选择题摆在了马榛面前,是生存还是理想?马榛选择了妥协,他在工作室中开办了娱乐项目陶艺吧,接待社会上的陶艺爱好者。“多亏了当时朋友的这个建议,不然这个陶艺馆只能关门大吉了,这也算是理想和现实兼顾吧。”马榛说。
与马榛相似的是,李汀的“悲情”艺术生涯也让我们感叹现实的强大。在一段时间的彷徨之后,李汀办起了摄影工作室,这个名叫“捌零”的摄影工作室几乎花光了他手头所有的积蓄。“房屋租金,照相馆用的器材,包括桌椅板凳什么都要花钱。”刚刚走出校门的李汀深深体会到,哪怕是崇高的艺术也必须面对现实。为节省成本,他不得不精简人员,自己一人兼做摄影、后期两职。但最终,摄影工作室在勉强支撑半年后还是关门了,今春,他以5000元低价把工作室转让给了别人。尽管如此,李汀并不愿就此放弃自己的专业,眼下,他正在探索以另一种方式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艺术化生存与生活艺术化
坐在记者对面的李汀的脸上有着同龄人脸上少有的沧桑,现在,他也不明白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艺术家。摄影工作室出售之后,李汀去了上海,通过熟人介绍,他开始在一艘往返于中美之间的邮轮上工作,顺便给游客拍照赚取外快以偿还工作室欠下的债务。也许只有李汀自己才能体会到这份酸楚的真正意味,为了自己的艺术理想,放弃了稳定的工作,换来的却是常年奔波在外的生活和并不稳定的收入。“日落的时候,我站在船舷按动快门,只有这时候我才会轻轻地听到自己在说,我是一名摄影师。”太平洋的海风让他的脸比同龄人显得黝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