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人的世界”文物展上海博物馆揭幕
昨日举行的召灵仪式揭开了由上海博物馆和新西兰奥塔哥博物馆合作举办的“毛利人的世界”大展的序幕。
本次展览以新西兰最大的毛利部落——南岛的塔胡部落为中心展开,以“木器”、“石器”、“玉器”、“编织物”等十个线索,总共332件/组展品将毛利人的日常生活直观地呈现给观众。
直至11月6日,这些“神灵”将盘桓于上海博物馆的一号展厅,与观众分享毛利人的文化和精神力量。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特别指出了毛利人和中国人的渊源:两大文明都有玉崇拜,春秋时期的越国的石锛、断发文身的图样和毛利人的非常相似,毛利人和中国台湾人的DNA非常接近。
鉴于公元前300多年越人在被楚人灭国之后渡船而去不知所终,七八百年前毛利人来到新西兰,陈克伦认为这之间有相关性,因此毛利人展览此次来沪可以称作“故土重游”。
长白云之乡的航海者
毛利人相信“万物有灵”,一个地方的山、水、森林的生命力可以凝聚在某些物体上,生命石被毛利人看做部落领土的守护神。在展厅的入口处,一块玉质的生命石静静地躺在正中,这块玉石将在接下来的3个半月守护着这方展厅。奥塔哥大学的副教授约翰·布劳顿邀请每一位参观者触摸这块石头,以体温温热它的冰凉玉质,同时体验它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毛利人在新西兰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七八百年前,一次横跨南太平洋的伟大远航将乘坐独木舟的毛利人祖先带到了这里。根据毛利传说,当发现新西兰的库佩酋长和他的妻子第一眼看到这片土地,在他们面前的,是海平面上漂浮的一团长长的白云,因此他们将其命名为“奥特亚罗瓦”,意即“长白云之乡”。早期的毛利人从不同的登陆点深入内陆,形成了后来的不同部族。尽管毛利人的生活逐渐远离了远航的状态,但是,依靠丰富的口述文化传统,一些毛利老人至今记得祖先迁移时乘坐船只的名字。这个畏神敬祖的民族依然无愧于“南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的声名。
展览中的展品向观众清晰展示了毛利人“航行”的传统,其中,一个1米多长的独木舟艏柱尤为引人注目。这种雕刻着繁复图案的艏柱常见于毛利战船的船尾,下方通常刻画一位部落祖先的样貌,毛利人以这种方式表达对祖先的纪念,也借此祈求护佑。
在新西兰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岛屿世界,毛利人发展出独特的宇宙观,构成他们艺术创造的想象之源。
奥塔哥博物馆的馆长辛姆拉·保罗特别向观众介绍了入口处的木雕大门,门上的木雕题材来自毛利神话中新西兰的起源故事。根据传说,水怪剖提姆绑架了人类女子娲泰琪,在其丈夫塔玛胡阿的追赶下逃至南岛,在那里把娲泰琪变成了玉石。据悉,这座大门是塔胡族和普希族雕刻大师詹姆斯·约克特地为本次展览制作的。
先祖屋或议事厅至今仍然是毛利人生活的中心。议事厅的装饰包含了该地区及其族人的历史传说,还是某位祖先的物化形态。展厅里有一个1:1大小还原的议事厅的架子,按照毛利人的传统,正面山墙中央的人像雕刻表现的是祖先的头部;两边是祖先张开的双臂;门和窗分别代表嘴和眼睛;进入建筑物抬头可见的主梁代表脊柱。当人们走进议事厅就犹如走进毛利人祖先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