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生态理念 建设生态大学
从建校开始,学校就一直保持着在学生中开设劳动课的传统:上世纪90年代以前,每一位进校的大学生都要发一把锄头、一个水壶、一双劳保鞋,到农村、企业去,到实习基地去劳动一段时间,去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基本专业技能。如今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了,但劳动依然是大一学生的必修课。近年来学校发展迅速,实现了学科从以林为主向以林为特色的转变,从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大学的转变。目前,浙江林学院在校生突破20000人,拥有了1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50个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国家木质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高层次科研平台,一大批科研成果获得全国以及省部级奖,其中“刨切微薄竹技术”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竹炭生产关键技术、应用机理及系列产品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学校科研成果连续3年获得浙江省科技奖励一等奖,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后,为企业、农民增加收入10多亿元。在新的时代和机遇下,学校仍然坚持立足于农林学科的特色和行业特点,以“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的精神始终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社会”,重视培养学生“肯干、实干、能干”的良好品质。“肯干”指的是态度,要求工作积极主动,能够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能够坚韧不拔,不断超越;“实干”指的是作风,要求工作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做事情实事求是,学生要求真、教师要敬业;“能干”指的是能力,要求工作者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能够比较好地完成任务,而且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学校50多年来培养的27000多名毕业生,他们无论是在基层一线和农村工作,还是在领导岗位及其他科研、管理等各类岗位上,都充分表现出“肯干、能干、实干”的品质,大大增强了学生在就业上的优势:他们不仅下得去、留得住,而且还能干得好、上得来,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生态大学的核心是和谐
《科学时报》:浙江林学院提出建设“生态大学”的理念,请您具体谈一谈“生态大学”的内涵和外延。周国模:经过多年的精心规划和建设,浙江林学院东湖校区按照“崇尚自然、优化环境、因地制宜、特色鲜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进行建设,目前已经成为集教学、科研、景观和文化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校园与植物园“两园合一”的生态型校园。校区拥有2188种植物,其中有大量珍稀植物,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基地也建在此。由于环境优美、依山傍水,学校每天都吸引着大量的学者、专家、中小学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来学习考察,由于环境优美,还被推选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但学校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经过多次调研、讨论,大家发现,目前全国高校中已经有了生态型大学,但还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大学。于是,在最近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中,浙江林学院党委提出了“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人民满意的生态大学”的主题。
我们提出的生态大学,是“以教育生态化理念为指导,通过对由学校与外部环境构成的系统进行调控,达到学校与外部环境、学校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平衡,在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态大学的“生态”也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不仅仅要求校园环境要达到生态化要求,还需要从人才培养、制度文化、人文精神等方面进行建设。生态代表的是一种和谐,包括环境、人事关系、制度文化的和谐,也包括广大师生关系的和谐,反映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和自然的和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