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王肇民专题:纯粹的精神与素朴的艺术

王肇民水彩画

诸迪/文
2014年05月30日 14:53:57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其二是画以写形,”诗”、”论”言志。要全面认识王肇民的绘画不能忽略他的画论与诗,实际上,对王肇民来说,画、论、诗的三位一体才是他艺术世界的全貌。1983年代出版的王肇民着《画语拾零》,代表着当时中国水彩画理论的重要成果,潘耀昌认为该着作“影响波及到90年代,其影响力不限于水彩画,而且辐射整个绘画界,甚至理论界。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出自一位长期用水彩画材料从事创作,又保持一定距离审视水彩画的艺术家之手,其精深的心得和理论主要是从水彩画实践中获得的,挑战许多习惯认识,大大丰富了水彩画理论,提升了水彩画的影响力”。《画语拾零》真实记录了王肇民几十年水彩创作中的所感、所思,那些看似零落的话语实则王肇民艺术的内心自白,这些独白又像一种思维的反刍,既是他创作理路的记录,又成为他创作的指引。正是因为这种落笔前对“理”的清晰认识,使得王肇民的创作成为更纯粹的过程。席勒认为创作者或者是自然本身,或者是寻求自然者。前者使其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使其成为感伤的诗人。由此看来,王肇民应该算是前者,他尽可能地净化创作过程,使其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抒怀,为的是表现素朴的艺术。正是这种纯粹的精神繁衍出来的素朴的气质赋予他作品强大的力量。与其他很多艺术家不同,观览王肇民不同时期的创作,很难分辨出哪一件才是代表作,只是因为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具有一种内在的震撼力,这些作品构成的整体“为我们展示了水彩艺术的另一个天地,这是庄严、宏伟的,也是朴素、单纯的,这种宏大的气魄不是因为他描画了某种重大题材,而是由于他的艺术处理,也就是由于他的艺术气质。”(水天中语)。相比王肇民的“画”与“论”,他的“诗”与“画”也形成了相呼相应的关系,正如他自己所说,画写形,以志所见,诗言志,以志所想,“诗”表征艺术的格调,成为隐含在“画”背后的一种情愫,“出诗入画”显示了他深厚文化学养,更润泽了“画”的凝重与力度。“论”与“诗”支撑和滋养了王肇民的“画”,使得他素朴的艺术具有了一种个性化的“艺术气质”。

其三是并蓄中西,形兴兼俱。“中与西”是贯穿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命题,也是艺术家不可回避的课题,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主张和实践的方向。在这方面,王肇民秉持的是“并蓄中西”的理念,这种艺术观念的形成与他的艺术履历密切相关。王肇民最早在国立杭州艺专师从林风眠、蔡威廉等老师学习西方绘画,受到了他们思想的熏染,与此同时,他还在李苦禅等先生的影响下接受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蒙养,这使得他的艺术主体从孕育阶段就融入了中西两种文化基因。此后,他到南京进入国立中央大学,跟随徐悲鸿、颜文梁等继续学习西画,主攻素描,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对他毕生的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定的学习经历也使得王肇民在几十年的创作中,始终把如何继承传统和学习西方作为重要的实践课题。他一方面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来丰满自身的艺术,对于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王肇民总是投以理性的选择,他认为对西方文化的遴选应该基于中国本土文化语境,要摒弃偏见,更要防止盲从,在实践中他便是遵循着这样的原则。虽然不崇拜印象派,但他认为“印象派艺术解决了光的问题,特别是塞尚的作品有重量感,值得学习”。相比之下,他更推崇文艺复兴的艺术,认为“文化复兴代表的宏大的艺术精神和对生命力的赞叹”。另一方面,他坚持“立足现实”,“从传统中来”,他坚信基于中国本土文化语境自然而然长出来的艺术才是有民族风格的艺术。这种“并蓄中西”的态度延伸为一种朴素而单纯的追求,成就了其作品中“形”与“兴”兼俱的特点。具体来说,“形”既指形式语言本身,也指形体塑造的效果,王肇民提出的“形是一切”足以证明“形”是他所观照的重要问题,倘若将这句话置放在他艺术的整体中理解,就可以发现,对“形”的重视其实是他对绘画基础的强调——没有好的基础就没有创新的资本。当然,对“形”的准确把握依赖于从西方引入的一整套绘画技法,这还要回溯到他“并蓄中西”的艺术理念。王肇民常说自己的水彩画运用了油画的色彩,国画的笔法和构图,实际上,对他来说,水彩只是表达的载体,因此他才不会被水彩技法本身所囿,并生发出一种具有强烈形式感的水彩作品样貌,与同时期水彩作品所注重的水性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意义的是,王肇民水彩作品的形式意味中蕴涵着“兴”的韵律,“兴”指创作的“起兴”,也是指兴味的传递,王肇民把“兴”隐藏在“形”的背后,他的作品总是在浓郁的色彩,结实的形体,精到的构图之外沉淀着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这种超越形式本身的力量源自于他纯粹的精神追求,更是对生命的咏叹!在这个意义上,王肇民的水彩艺术丰富了“形”与“兴”的内容,扩展了素朴的艺术意涵。

综合来看,王肇民的艺术是介乎时代与自我、理性与感性、“形”与“兴”之间的表达,“之间”不是简单的单向度的平衡,而指向更多自由的场域和宏大的空间,他将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实践建构在这些对立体之上,秉持纯粹的精神,探寻素朴的艺术,构筑了一个自为的艺术世界。他的思考与实践成为时代变迁、艺术演进的缩影,更成为审视和反思今天艺术创作可资参照的座标。

 

相关阅读

诸迪: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吕子)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