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肇民专题:纯粹的精神与素朴的艺术
王肇民水彩画
在20世纪中国水彩画的历史上,王肇民先生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他的艺术探索和成果构成了20世纪中国水彩画史乃至近现代中国美术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几十年在淡泊而寂静的艺术道路上孜孜求索,蔚成一代学人传颂的佳话;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浑厚、大气的艺术格调自成一家风范。回溯王肇民先生的艺术人生,走进他的艺术世界,也即是要探寻他纯粹的精神以及在这种精神指引下生发的素朴的艺术。
王肇民作品 美院厨房 1978年 54cm×39.5cm 水彩
众所周知,水彩画从18世纪末开始传入中国,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本土水彩画的创作实践则肇始于徐咏青、李铁夫、李叔同等第一代水彩画家的探索, 这一代画家或者在土山湾画馆师从“洋“师傅,或者留学西方,大都通过直接方式向西方学习水彩画创作技法,为水彩画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的基础。进入20世纪初期,随着新的美术院校的建立,中国水彩画的教学基础初步形成,当时的上海美术院(1912年成立)、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1918年成立)、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1928年成立)等都开设了水彩画科,培养了刘海粟、王济远、李咏森等一批基于本土学习的水彩画家。面对世纪初中国动荡的社会境遇,他们自觉地把自身创作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成为这一时期水彩画创作的特点。进入20世纪20-30年代,在当时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中国水彩画进入第一个发展的高潮,涌现出张葿孙、乌叔养、潘斯同等一大批优秀的水彩画家,王肇民也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这一代画家的特点在于把水彩画作为长期用力的方向,他们发扬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的“科学与理性”精神,在推动水彩画技法不断进步的同时,也以卓有成效的实践为水彩画创作中的“中与西”、“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现实”等严肃的学术问题作出了不懈的探索。王肇民除了具有同时代画家的共性之外,也在几十年的水彩创作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理念和独特的风格。
其一是与时同行,葆守“真我”。王肇民这一代画家亲历了中国社会从苦难走向自由独立的过程,在那些充满斗争的峥嵘岁月里,他们以艺术为武器为着民族自强和社会进步呼号呐喊。因此,深切的社会责任感是他们这代人身上共存的特质。对于王肇民而言,这种深切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内在转化为他的艺术观念,也具体表现在他的艺术实践中。他早在杭州美专学习期间就参加了“一八艺社”,树立起要“学习革命的文艺理论,进行革命美术创作”的理想,此后进入北平艺专学习,又发起组织了“北京木刻研究会”,继续为艺术的革新而努力。无论是参加“一八艺社”,还是发起“北京木刻运动”,及至他后来所从事的教学工作,他始终将自己的艺术理想与民族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将艺术的创新和时代的进步紧密相连,自觉地将这种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灌注到创作实践中。纵览他不同时期的创作可以看出,那些饱含深情的作品间,处处嵌印着时代发展的痕迹。此次展览中一批1950-1970年代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就体现了他以个性化视角反映社会现实的倾向。在那一幅幅宏大的、生动的建设工地上,倾注了他对新生活的热爱,在那一幕幕热火朝天的劳动现场的特写镜头里,透溢着他内心的激情。改革开放之后,王肇民又创作了一批反映城市新貌的水彩作品,作品中清新、和煦的格调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一派欣欣向荣的社会新风和让人憧憬的现实新貌。王肇民正是把自己的人生和创作融入到宽阔社会的现实中,并用现实生活的丰富素材来涵养自己的艺术。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艺术在表现出与时代同行的特质同时,还坚持个性、葆守“真我”,这种“真我”不是单纯自我个性的彰显,而是他不盲目追随潮流,更不刻意地彰显时代精神的结果,由此形成了个人艺术的成长轨迹与时代发展的位移路径各自独立而又同向而行的态势。王肇民的这种艺术特质在长期坚持的静物画创作中可以得到印证,他在水彩静物画这样一个不大的天地和朴素的形式中寄予无尽的观照,由此形成了个性化的格调与境界,那一件件静物画如同鲜活的生命体承载着画家的精神世界和人文情怀。因此,他的艺术既属于发展中的现代社会,又属于他单纯而寂静的艺术世界。如果说这种纯粹的动机产生了纯粹的精神,那么这种精神也必然会幻化为一种有力量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