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祥:从国学看文化传播
今天我们所说的国学,泛指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各科学术。近几年来,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国学热。各类学校、媒体等纷纷举办了国学培训或讲座,参加国学班已然成为了一种文化时尚的潮流。在一些“儒士”的精心包装下,国学热也悄然成为了一种新的经营商机。
国学,作为穿越历史、时间的中国文化智慧和思想精神,要一直延续下去,就必须对当下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发生着影响和作用,如化解道德危机、拯救思想信仰、启迪未来文明等等,这样的传统文化传播才有意义,国学也能焕发新的生命活力。但是,社会上某些人看上的却是它的商业价值并沦其为牟利敛财的工具,结果反映出来的却是过度功利化、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文化短视行为,人们的文化素质、道德精神并没有在文化传播中得到滋养。现实文化和经济生活中,急功近利、人心浮躁、贪图物欲的现象普遍存在,更甚至是文化堕落和道德沦丧!
前一段时期,一些低俗文艺形式占领着文化舞台,影响和阻碍了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些现象,社会舆论形成了一股批“三俗”之风。有关部门为了出政绩,就整出一些“不俗”的文化来,如打了弘扬“国学”这类的旗号来应付批“三俗”,盲目地请些所谓“国学家”在各类媒体上讲些老百姓听不懂的、脱离现实的“国学”,故作高雅文化,好像就“不俗”了,实际上都违背了真正的国学精神。今天我们需要的是经过扬弃的国学思想,它是清晰明了而具有现实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意义的。某些所谓“国学家”专挖一些冷僻的东西,似乎大家越听不懂,自己就越显得有学问。既然大家听不懂,其“国学”还有什么社会价值和意义呢?所以,这些行为过程本身就是假国学。真正的知识分子是视文化发展为己任、有社会担当,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一些伪国学者在媒体上的表演实际就是为个人做宣传,自提身价,最终还是为了个人利益推销产品捞钱,把弘扬“国学”变成了自己争夺名利的舞台。传播传统文化是假,牟利敛财才是真。所以,当“国学”成为某些人的敛财工具时,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民族的自信恐怕也将随之失去!
我们文化部门推出的一些弘扬传统国学的推广活动,一定要经过群众调查和慎重论证,同时要切合实际的社会需要。我认为当今社会急需要普及大众的是现代文明教育和行为道德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大众听不懂的、“高深”的学术在现实社会问题面前常常显示不出多大的作用。如当今一些假唱、假药、假酒、假神医……甚至关系到人们生命安全的假食品,也能在我们这个社会大行其道,长期得不到根治,许多人对这些问题都已经显得非常麻木了。这就要求真正的文化人要体现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就要普及基础的文化素养教育和道德价值观教育。大众文化传播是为大众服务的,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对大多数人来说,“高深”的学术讲了也不会马上懂;对少数人来说还是,你不讲,他也懂。
现在,文化知识界都在学习讨论建设“文化强国”的大发展、大战略问题。要铸建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也要求决策者和文化知识界人士有高屋建瓴的文化创新精神,杜绝一些空洞的理论,切实成效地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播。要做“文化强国”,首先要重视对国民的文化传播,其中行为道德教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实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不需要所谓高深的大道理。一本《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内容,已足以使有思辨能力、有责任感的成年人享用一辈子了。敬重自己文化的道德观,不仅仅是传统知识的获得,而是要落实到平常的行为中去,国民素质才会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