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潘公凯:中国现代美术的正名不是重建“宏大叙事”

2010年10月14日 10:39:15  来源:99艺术网

在世界文化趋同性与多元性并存的态势下,如果要从战略高度上确保中国的文化自主性,构筑中国现代文化的自身特色,就需要对于近代以来以及当下正在产生的中国经验,给予合理的解释和论证,并充分评价其作用与意义。

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领域的经验具有典型意义,从理论探索到创作实践,都与民族命运、社会心理和历史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中极为重要和突出的部分。

对于20世纪中国美术的全局性判断,要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中去寻找根据,艺术只是这个大背景下的一个局部。其中存在着的复杂情况,至少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传统内部价值演进的混乱与突围,二是西方移植过来的时空错位,三是融合过程中所造成的价值混乱,四是本体论角度和社会学角度的复杂关系。这四个方面都不仅仅涉及形式语言问题,更与价值判断、社会情境相关联。

显然,西方原发现代性国家在现代进程中的模式固然具有典范作用,但是中国以及更多的继发现代性国家的经验在此框架中却无处安身。为了使中国现代美术的合法性论证顺畅地开展,我们暂且搁置西方主流价值评判框架,从时间性的自我认证与空间性的他者比较两大方面着手,试图建立一套相对合理的话语体系,解释面貌复杂、内容丰富,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充满歧异的中国现代美术史;以及从形式语言的艺术本体论角度,对20世纪中国美术中的各种流派和努力进行价值判断。

我们把视角回到20世纪社会救亡图存的最基本事实,落实于中国美术领域之中,提出:“自觉”是判断中国现代美术史上诸种主张与方案之现代性的基本标识;“传统主义”、“融合主义”、“西方主义”和“大众主义”,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基本形态。

从未来的视角回望人类走向现代的整个过程,“未来视野”中的人类巨变的景观就是本课题的前提性认识。在此前提性概念和“从事实出发”方法论的保障下,借助对现代性的整体性和宏观性理解,以“突变的事件本体论”赋予继发现代性一个公正的位置。在这样宏观、巨大的时空尺度下看待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变革,就能够缩小不同探索、流派之间差异的绝对值,在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探索方向之间寻求基本的共同点以及加以统一叙述的方式;同时,对于现代转型的整体把握,可以把艺术史和社会史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摆脱习惯性的以内在的形式语言本体作为思考角度和梳理方法的局限,从社会与艺术的互动中展现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复杂历程。

(责任编辑:焕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