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观点

民营博物馆拿什么养活自己?

2010年08月23日 10:01:22  来源:新京报

近日,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正面临被拆迁的命运,这是“新中国首座民营博物馆”。之前,他已三次易址。与之同时,目前国内最大的民营博物馆——江宁织造府博物馆,也是命运多舛:民企投资数亿,建造数年,开放日期一拖再拖,迟迟难定。民众和媒体的关注,让“民营博物馆”的问题再次浮出水面。作为民办博物馆,身份有多尴尬?运营有多艰难?该拿什么来养活自己?

不少民营博物馆搞得还是不错的,但是政府一律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任其自生自灭,而《文物法》中对此也是只字未提。

新京报:观复博物馆,江宁织造府,一个在北,一个在南,一个“最早”,一个“最大”,作为民营博物馆同时遭遇发展瓶颈,说明什么问题?

徐湖平:在中国,民营博物馆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新生事物”。早在一百多年前,近代着名爱国实业家张謇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就是民营博物馆。但是,这几十年中,民营博物馆的发展就没进入过政府的视野。在这种背景下,民营博物馆不管出现什么问题,都不难理解,这不仅仅是个案,也是必然。

新京报:有学者指出,西方国家民营博物馆占博物馆总数的60%以上,而中国还不到15%。这个数据说明中国民营博物馆的发展空间很大,但为何一直未能红火起来?

徐湖平:据我观察,原因有四。

一是政策层面不配套,比如国家博物馆有一系列的政策,注册制度、藏品登记什么的,都实行几十年了,民营博物馆什么都没有;

二是政府层面没重视,比如说国家有个博物馆学会,里面没有一个民营博物馆的代表。国家博物馆可以申报职称、申请经费,像南京博物院的经费一年有几千万元,民营博物馆什么都没有;

三是心理层面不承认,总认为民营博物馆是倒卖文物,借机来卖自己的东西,因为个人财力有限,不能因为民营博物馆规模小,藏品少就看不起它们;

四是制度层面不完善,比如文物局能否像对待国家博物馆那样来对待民营博物馆,一视同仁,该管理时去管理,该指导时去指导,该服务时去服务?

这四方面的原因,让民营博物馆根本抬不起头来。

新京报:当前民营博物馆生存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原因何在?

徐湖平:民营博物馆生存最大的问题应该是定性和定位,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立法的空白。现在不少民营博物馆搞得还是不错的,但是政府一律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任其自生自灭,而《文物法》中对此也是只字未提。

政府应该把民营博物馆放在一个相当的位置上去,通过立法来保护它的运营与发展。

新京报:有评论归因于“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博物馆法”,需要立法吗?

徐湖平:没有必要专门立法,在《文物法》中修改完善就够了,立法再多,无法执行,等于没用。

新京报:既然民营博物馆生存如此艰难,为何还有那么多人热衷去办?

徐湖平:首先一点,社会上有不少有识之士,他们有这方面的兴趣和意识,致力于这项事业。比如马未都。比如,南京的艺兰斋美术馆,就是私人建立,投资数亿,其规模高于现江苏省美术馆,为国内最大的私人美术馆。艺兰斋董事长陆挺我认识,他对书画非常痴迷,经过20年的收藏,明清字画已有3000多幅。他完全靠自己办企业来养这个美术馆,尤其在经营困难时,好的字画也不舍得卖,他经常说,经费可以找到,好的书画很难找到。但是他的美术馆也是一波三折,我曾送他八个字:“欲哭无泪,报国无门”。更多的人充其量只是兴趣爱好者,也有藏品,但财力不足,所以往往往有冲动,难持久。当然,也不排除个别人试图浑水摸鱼,打着博物馆的名义进行藏品的倒卖。

运营之难:如何赚钱?

每年国家投入到博物馆的经费是有限的,要么重点照顾几个大的博物馆,要么是撒胡椒粉一样人人有份,这样一来官办博物馆不少都是“营养不良”。

新京报:税法有规定,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的门票收入免税,但民营博物馆从来享受不到这一条,问题出在哪?

徐湖平:刚才说了,目前民营博物馆的身份尴尬,在法律上找不到保护伞,你说你是博物馆,但是政府不承认;另一方面,现在民营博物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些甚至就是变相的文物商店。要知道一旦确认你是博物馆,就要对藏品登记在册向政府部门申报,不能随意进行买卖的。所以这一块有很多不规范之处。

(责任编辑:吕子)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