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艺术学院教授叶朗谈“中国文化”
2010年8月,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将在北京大学举办。届时,来自60多个国家的近800位学者齐聚北大,围绕“美学的多样性”的主题展开面对面交流。近日以来,在北大燕南园56院,有一位老教授正兴奋地忙碌着。他,便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叶朗先生。
7月22日下午,记者在叶先生的办公室里进行了采访。身着粉红短袖衫的叶先生面色红润、谈笑自若,坐在精致古典的中式办公桌前,将他所体悟的中国文化之精神、美育传统之发扬、美学创新之出路向我们娓娓道来。
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近20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的目光正前所未有地投向这一片古老又年轻的国土。这目光背后,毋庸置疑地存在着经济的力量,但叶先生希望世界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中国文化。一次游览洛杉矶的迪斯尼乐园,在异彩纷呈的各国童话世界里,当发现代表中国的仅是三个穿着清朝服装的小人儿时,叶先生既是惊讶疑惑,又颇感忧虑。“世界对中国的文化了解太少了!”叶先生感叹。
令他欣喜的是近年来趋势的转变——世界的目光开始聚焦于中国文化。世界美学大会是国际美学界规模最大、学术水准最高的会议,常常成为美学学术转向的风向标。此前举办的17次会议里,在亚洲国家中仅在日本东京举办过一届。“这次世界美学大会在北京召开的意义也许就在此——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叶先生说。
中国历史上曾有两次“美学热”,一次是50年代,一次是80年代。究其原因,叶先生认为,中国社会对美学的关注更多地与中国文化、中国美学的特点相关。
“中国文化是诗意的文化。” “中国老百姓善于在平淡的生活里过出美的味道,营造出诗意的氛围。”叶先生特别提到“京城第一大玩家”——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王先生钟情于北京老百姓喜爱的鸽哨。那在每个清晨划破京城寂静天空的天籁之声,恰是叶先生心中关于中国人诗意生活的最佳典藏。
“冯友兰先生总结说,中国哲学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人生境界的学说。”审美和艺术的教育,塑造着中国人的人格,进一步渗透进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叶先生说:“所谓的人生境界,就是指一个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表面看,大家是共有一个世界,但同一个世界对每个人的意义并不相同,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境界并不相同。中国美学便旨在提升人生境界。美学与民族精神的塑造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叶先生认为,在当代我们关注美学,更是解决“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失去平衡”问题的时代要求。他援引黑格尔的一段话表达忧思:“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
黑格尔所描绘19世纪初期的社会风气在两百年后不仅重新出现,反而显得更为严重了。叶先生说,“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这是时代的要求,中国美学应更多地关注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
钱学森之问:科学与艺术结合培养一流人才
2009年,钱学森先生平静地离去,而他留下的“钱学森之问”却挑开教育这一社会心结,引发热议。叶先生深深赞同钱学森对发展教育的看法,“正如钱学森先生所说的,要培养一流人才,创办世界一流大学,需科学与艺术相结合”。
叶先生说,北大拥有重视美学研究和重视美育的优良传统。蔡元培先生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大力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亲自讲授美学课,组织“画法研究会”、“音乐传习所”,对北京大学影响深远。
回忆白先勇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演出时的盛况,叶先生依然激动不已。“百周年讲堂建立以来,我真的还没有见过那样热烈的场面。我们中国的传统昆曲艺术能够这么吸引我们当代的大学生,这说明我们的大学生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是血脉相连的,,我非常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