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美术的关系
王端廷:美学和艺术依然存在一些不协调的关系
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任王端廷老师在发言中指出,从人类艺术史和美学史的关系来看,美学与美术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现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在中国当代,美学和艺术依然存在一些不协调的关系。他发现中国学术界对西方最近三十年以来的当代艺术其实并不了解,我们的创作和观念是滞后的,以至于出现了一种“丑学”的趋势。实际上西方虽然在杜尚的阶段对于传统的美是有背叛的,但在杜尚晚年的时候他的观念艺术就已经超越了“反美学”的初衷,出现了向美的形式回归的现象。西方的观念艺术再次成为美的,获得了一种新的美学形式。西方当代艺术“美学的迷失”的历史是非常短暂的,而主要是美学的进步。世界上的艺术家仍然没有离开以往的表现主题,只是表现的手段在变,只是传统的美学规则和法则发生了变化。
彭锋:美是有标准的不同的只是看法而已
就此问题,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的彭锋教授也谈到,美的回归是93年一个美国艺术批评家希基做的判断,丹托写了一篇《美的滥用》来反驳他,认为艺术和美没有关系,艺术应该警惕美的滥用。然而美的问题,成为21世纪美学讨论的重要话题。现在,有不少美学家认为美是有标准的,只是在形成美的标准的原因上有不同的看法而已。
牛宏宝:美术与美学的对话止于教条
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发现,很多艺术家的作品都离不开艺术理论。对现代艺术而言,艺术家对美学的思考构成了美学的重要部分。严格来说没有一种脱离艺术的美学。大多数的美学理论都是建立在对某种艺术实践的思考上。比如中国美学理论很多就是从《诗经》传统而来。中国传统美学实际上是建立在书、琴、诗的基础上,而西方是建立在戏剧的基础上。当然这种思考的关系也许后来会发生变化,比如从摹仿到再现到表现的变化。不同的艺术实践范型可能会激发不同的美学思考。只有当美学变成一种教条的时候,这种对话才会停止,而对于中国当代美学来说应该结束这种“教化”带来的鸿沟。教化的美学不去思考实际的问题。我们知道目前中国已经出现了转机。要从教化美学中摆脱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我们如何从形式中阐释出思想。
朱良志:美学在中国发展得非常不堪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的朱良志教授直言,美学在中国现在发展得非常不堪。甚至有人认为,我们做中国美学的人常常进入了一种说不明道不白的境地,而艺术史研究的人又常常觉得我们说空话说大话,说不靠谱的话。这并不意味着美学这个学科就没有价值了。美学有它自己内在的东西。比如,敦煌研究可以有三个层面:历史方面,艺术方面,精神方面。现在的敦煌研究中,精神方面的研究很少,与艺术关系也不大,敦煌内在的东西很少有人去讲。我觉得这种东西恰恰是我们做美学的人要用心领悟的东西。这才是艺术的精神。我现在感觉到,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和艺术的关系越来越少,而更多的是历史的,侧重物质的研究。这次美学大会,我很希望在这方面做些努力。
据悉,世界美学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esthetics)是国际美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esthetics)最高级别和最大规模的学术会议。1931年着名美学家德索(Max Dessoir)在德国柏林主持召开了第一届世界美学大会,1937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第二届大会,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美学大会中断了近20年,直到 1956年才在意大利威尼斯召开第三次大会,此后大会每四年一届,分别在希腊雅典(1960)、荷兰阿姆斯特丹(1964)、瑞典乌普萨拉(1968)、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1972)、德国达姆斯塔特(1976)、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1980)、加拿大蒙特利尔(1984)、英国诺丁汉(1988)、西班牙马德里(1992)等地举行。随着人们对美学兴趣的增长,大会由四年一届改为三年一届,分别在芬兰拉提(1995)、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1998)、日本东京(2001)、巴西里约热内卢(2004)、土耳其安卡拉(2007)等地举行。今年在北京举办的世界美学大会是第18届大会,大会的主题是“美学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