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申遗使中国书法站在新的起点上
书法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汉字符号,在中国的近邻日本和韩国受到了空前重视,日本把书法作为自己“国魂教育”的一部分,西方大众对书法的接受也主要基于20世纪中期日本的“墨象派”书法;近期韩国提出《兰亭序》用的是韩国高丽纸,韩国教授提议取消“书法”、“书道”,代之以“书艺”统论,同时也传出书法申遗的消息。对此,书法界人士普遍认为,曾经中国书法的“老祖母”情绪所导致的推介不力、缺少作为,与中国作为书法起源国的当代地位极不相称,明确“中国书法”在世界文化版图中的地位与定义已经刻不容缓。
在北大书法研究所所长王岳川看来,书法申遗也可以看作书法国际之间微妙的“文化战争”。书法呈现出的中国文化特有的诗化韵味,进而展示中国人的特有的文化精神与个性情趣,可以成为中国文化身份的代表性符码,因而更应展示作为书法原创国的书法形象,“中国书法”的提法和申遗的成功,是书法艺术进行的“文化突围”,实质是在恢复中国书法在国际上应有的“文化席位”的关键一步,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文化主权的重要文化项目。可以说,书法申遗是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以文化权益为基点对中国书法整体文化价值进行的综合检视、理性研判的必然选择。
发展书法=保护大熊猫
“有一种说法认为,那么多人写书法,书法现在很繁荣,还需要保护吗?这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了解产生的疑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并不是以濒危性作为唯一条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表示,中国书法申报的不是濒危和亟待抢救的项目,而是历史悠久、非常优秀、具有民族性的非遗项目。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于“非遗”的定义,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中国书法所具有的文化代表性意义与“活”的艺术样态,如果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必将促进文化多样性,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如同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所言:立足于优秀文化遗产的中国书法的保护,“不是捧在手里,而是立足被保护对象的可持续发展”,就像保护大熊猫那样——活态的艺术需要活态的发展方式。
据中国书法院院长王镛表示,书法申遗的成功,意味着中国书法保护工程的启动。“当代书法要给历史留下怎样的印记?是一蹶不振走入博物馆,还是努力变革,积极参与当代文化建设从而走向新生?”对此,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赵长青表示,今后中国书协还将在中国书法进万家、中国书法环球行活动上继续扩大辐射面,协会在展览、学术、教育上的三位一体格局也将继续完善,以达到中国书法申遗的目的——弘扬书法艺术。
在“一纸一笔一墨一线”间展现至简之美,同时又在“发天地之玄奥、宣道义之蕴奥”之中呈现繁复意义的中国书法,以非遗代表作的身份重新“归来”,将重新唤醒书法多样性文化生态环境的历史记忆。在新一年的起始,新一天的来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书法,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