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的力量:苏州画院的“除咒”与“倔强生长”
画院美术馆的公益文化之硕果。值得赞许的一点,是2009年10月18日,苏州画院成立自己的美术馆——苏州画院美术馆。新美术馆的落成拓展了苏州画院发展的全新格局。坐落于苏州美丽的金鸡湖畔的苏州画院美术馆,建筑形态充满江南元素,外墙中树立的一面巨大LED电子屏,播放出一幅幅名画影像,为从其缺乏文化元素的苏州工业园区注入了全新的文化品味。2500多平方米的展馆内设苏州画院艺术大讲堂、国家级的标准展厅、多功能会议厅、贵宾接待厅、书画家工作室、理论研究工作室、小型图书厅等。美术馆采取完全公益的免费参观、免费听讲座的开放式管理模式。自2009年10月18日开馆首展“古今名家精品集”以来,吸引了南京、扬州、上海、日本、无锡、常州等地1000多位观众,成为了苏州及周边地区学生和群众文化学习、艺术熏陶、书画交流的重要阵地。特别一提的是从观众名册中发现了南京“金陵老年大学十姐妹”的专门来馆观摩的留言,看到她们洋洋洒洒的留言,能够读出她们参观美术馆的开心和喜悦。可以说,苏州画院美术馆,塑造了苏州市特别是中外着名、外资云集的苏州工业园区的一个新的文化地标,一个苏州市文化事业的新典范。
苏州画院模式打破了“中国式画院咒语”。苏州画院依托文化产业大环境改善而建立起来的画院、画家、文化公司、画院美术馆、城市文化氛围的相融、相通的独特发展模式,既帮助和解放了画家,打通了画院、画家、文化公司的联系,又提升和塑造了城市文化品格,更创新了国内画院发展的全新模式。从而从体制、机制、模式、动力层面,为画家们的艺术创作、艺术成长提供了全新的空间,给画家们的创作自由、高质多产提供了极大的可能。这种跳出传统旧体制养画家而不多成果的模式,正是破除了吴冠中先生所讲的“中国有大量养画家的画院,从中央到地方,养了一大群不下蛋的鸡”的怪圈和咒语。或许,苏州画院的这种模式,在不远的某一天,必将成为一种主流,一种潮流。
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在经历了繁荣之后,也必将有一个大浪淘沙的进程。那些桎梏、制约、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旧体制、老模式、惯性思维,将在日益开放的市场洪流中被洗刷,被淹没。而从中央到地方画院,如果再抱守着所谓的“主流机构”、“纯正血统”的观念,势必被天下大势所淘汰。而从事艺术、从事绘画创作的后来者,更需要从中闻出潮流变迁的气息,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实现自己艺术人生的理想。艺术是一种自由的心灵表达。追求宽松、自由、无旁骛的创作环境,成为了艺术家的一种内隐心理。
正如世界着名建筑大师沙里宁曾说,“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驻足于苏州金鸡湖畔的苏州画院美术馆前,我彷佛看到了苏州这个充满创新精神的城市的远大抱负,更看到了一种新的文化希望之所在。
正如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先生一到苏州,不久就提出了将苏州打造成着名的文化城市品牌的战略目标,并宣示“将以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健康的心态,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创新,多元化发展美术事业!”的理念。因此,有了这种城市的文化承诺以及苏州画院在遭遇排挤时表现出来的倔强的生长力,我们找寻到了一个城市文化振兴的践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