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的力量:苏州画院的“除咒”与“倔强生长”
最近发生了两件文化产业领域的趣事。一是《三枪拍案惊奇》制片人张伟平炮轰中影集团垄断中国电影市场的一番言论引起舆论轩然大波。另一则是苏州画院遭遇体制内画院的恶意中伤和排挤,引发了业界的诸多猜测。在国家接二连三出台振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大背景下,这两则故事的出现,仿若又一次地揭开了中国文化产业现有体制的伤疤。
创意经济时代的文化机遇。自从创意经济之父霍金斯在2002年点出了《创意经济》的火种之后,全世界各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我国政府更是以时不我待的态度,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并相继出台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振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重要政策。这无疑给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体制改革等工作带来巨大的积极推动作用。
然而,在我们身边,象征自由、活力、创造、创新的文化创意机构,却也不断地遭遇着来自旧体制的惯性般的打压、排挤和轻视。每每总是形成了与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宽松、自由、活泼的社会氛围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战略导向背道而驰的现实。某些旧体制、旧思维、旧习惯的行为,日益成为了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绊脚石,大大影响了文艺繁荣、文化创新、文化产业复兴、创意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手心是肉、手背不是肉的尴尬。以苏州画院的遭遇为个案,我们便发现了一个文化产业发展体制内外两种不同机构的冲突关系。没有政府投入,只为适应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规律而励精图治、十年磨一剑成立的苏州市文联下属会员单位并具有独立经济法人资格的苏州画院,遭遇到了来自同城体制内画院的不公正排挤和打压,透过最近的“画院门”事件,我们看到了有体制内画院的人,通过报纸、网络等各种声明、启示以“或明示、或暗示”方式,宣告自己的正统地位,并达到了排斥、打压、中伤一个新的“同城兄弟”的客观后果。这种透过网络和报纸的声明、曝光、爆料,让业内的后辈、年轻艺术工作者对正值招聘时期的苏州画院造成很大的误会、误解,这极大地影响了苏州画院的形象和声誉。在国家、省、市政府都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建设的政策导向下,体制内文化机构对体制外文化机构的打压排挤,完全有悖于政策鼓励方向的行为,手心手背都是肉,这种手心对手背的排挤现象,往小处理解是不公平竞争和恶意中伤,往大处讲必将大大制约一个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制约一个城市的文化活力,制约一个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非国有画院的发展优势值得鼓励。诞生于1999年的苏州画院,从一开始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营风格。看得出来,十年风雨路,始终秉持“传承历史神韵,再塑吴地辉煌”办院理念帮助苏州画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考察中发现,苏州画院主要从事的中国画创作、艺术理论的研究、推广和交流,为发扬新吴门画派做出了突出贡献。苏州画院坚持实施画院、画家、经纪人公司“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这种运作模式跳出了旧体制的传统,使得画院的主要功能是帮助签约画家进行创作的选题规划、学术引导、专业定位,并负责将画家的作品推荐给专门的艺术文化经纪公司,让艺术文化经济公司负责经营画家的作品。从而让画家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艺术创作、学术研究,实现签约画家的创造力最大化、创作资源利用最大化、产出效益最大化。这种模式完全跳出了体制内画院的传统经营模式,确立了一个真正的学术导向、研究导向、创作导向画院理念,并通过横向资源嫁接,彻底解决了画家们的创作主体与经营主体之间的矛盾困境,为画家忘我地、尽情地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最便利的条件,最终实现“画有专工,人尽其才”的艺术创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