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翔:大众审美就是把书法看成字
艺报:这是我们的评判标准导致的吗?
曾翔:来源于多层面的,比如说我的父母没有写过字,我小时候给我们村写对联,那时候他们觉得我写的字还不错,后来我在北京呆了几年再回去写,我父母就说:你怎么退步了,是不是没练字?这就说明来源于家庭的审美观和我的进步有距离了。其实大众审美就是把书法看成字的,而不是站在艺术的立场上审视的书法的。
学艺术要“过河拆桥”
艺报:大众的审美标准是什么?
曾翔:大众关心的就是能不能看懂,社会就是从这个层面上来要求你。 他们买的字一要买名家的作品,二是他是否能读懂。这些就直接干扰了教师的教学标准,尤其是教儿童的老师。他们教的小孩要参加区的、市的教委系统的比赛,获了奖就有加分,而评比的标准是什么?这个评比的标准就是模板,如颜体、柳体、欧体等,而不是艺术性。
艺报:最后培养出来的一个班50个人都是千篇一律的,没有孩子的天真性和童趣味。
曾翔:我看最近教委也在改革,但究竟怎么改革还是个问题。
艺报:你的老师刘炳森老师讲过:做人要老实厚道,学艺术要过河拆桥。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吗?
曾翔:做人老实厚道,注重德行的修行厚道,本身就要尊重老师。而搞艺术呢,用李可染先生的话就是:用百倍的力量打进去,用两百倍的力量打出来。艺术创作不能亦步亦趋,照猫画虎。
艺报:书法创作要考虑的问题是不是比绘画创作的要多一点?
曾翔:现在搞书法的有一部分人在思考,有大部分是在随大流,整体上有思想的还是太少了。很典型的现象就是,艺术家还是在为生活而奋斗,无法摆脱物质的引诱。为什么书法让人家看得懂?说了半天还是为了生存。我刚才从荣宝斋回来,荣宝斋柜台上摆的东西,几乎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因为这才有销路。所以探索的道路还是挺艰难的。
艺报:进入书法的门槛是不是比较低?
曾翔:时代的局限性使我们对书法的认识肤浅,有些人觉得自己用钢笔写的很好,只要一转换就成拿毛笔了,实际上书法的门槛是很高的。艺报:但是随着社会慢慢地发展,也不排除大家有一种更客观的态度。
曾翔:书法发展到今天,人们花了很多钱买过很多教训,以往只是拿耳朵听,不会拿眼睛看。
艺报: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书法更多地是作为一个独立艺术种类出现了。
曾翔:我们过去把书法叫做中国文化的核心之核心是有道理的。而现在社会上的传统文化热,也预示着书法的前景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