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画廊画院美院 > 画院 > 业界动态

娄师白先生辞世三周年追思会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

2013年12月27日 11:37:20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王立坤(娄师白先生夫人):

尊敬的北京画院领导、各位来宾,今天,大家不顾寒冷来参加纪念娄师白先生辞世三周年的追思会,足见大家对娄先生的深厚感情和对他艺术的热爱,这令我十分感动。1957年娄先生由齐白石老师介绍进入北京画院,在这里工作了53年。他深爱北京画院,始终不忘画院的培养。画院及社会各界对娄先生的创作也关怀备至,给予了他许多荣誉。今天,大家与我们家属在一起一同回顾、纪念娄师白先生,我在此向大家表示真诚的谢意。我年纪大了,很多话不知从何说起,不周之处还请大家原谅。再次谢谢大家。

娄述泽(加拿大籍画家、娄师白先生二公子):

首先向北京画院、向袁院长、雷院长、李院长、杜主任及刘春华老院长表示感谢。我与母亲对北京画院都有着特殊的感情。父亲1957年入院,在这里工作了半个多世纪,他能有后来的艺术成就,离不开北京画院数十年的培养。在父亲晚年身体状况不好的几年中,我每年都数次回国探望,曾有很多次在家里及医院遇到王明明院长、杜军山主任来看望父亲。父亲去世后,母亲每年过生日时,画院还送来花篮祝寿。这一切都令我至今非常感动。

我自幼就受到父亲的教诲,在我儿时,他常以古代娄氏先贤的事例教导我做人的准则,教育我做人要谦虚、宽容;同时也要不卑不亢。对于那些教诲我始终铭记在心。

90年代初的一年夏天,父母都在加拿大避暑。一天,他们接到一封由北京转来的信,写信的是四川自贡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小女孩,信中极大的愿望是想得到父亲一幅作品。父母看后心情都很沉重,父亲连夜画好了一幅《牡丹鸭子》,第二天以挂号信寄出。时隔近20年后,我带了一个加拿大的画家团去四川自贡参加一个艺术交流活动,活动结束后,这位小女孩的父亲找到我,向我表达对父亲的感谢。他说孩子早已不在了,但她离开人世前,见到了娄老的画作,十分满足......。这犹如父亲播下了慈爱的种子,多年后由我来收获,现在回忆起来,深感这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宝贵的遗产。

父亲对待艺术十分严谨,无论绘画、书法及诗词,他都十分重视传统,但他又绝非食古不化。他八十多岁时在加拿大参观画展,还与我探讨西方艺术提倡的“批判性思维”的问题。他提出“厚今而不薄古、基中可以融洋”的艺术理念,在晚年还不断寻求变法、寻求突破,这些都是作为画家的我永远值得学习的。

周国正(辅仁大学校友会副秘书长、娄师白先生生前好友):

娄老上世纪40年代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我作为娄老的校友,今天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参加追思会。

娄老自2003年起被聘为“辅仁大学校友会美术研究会”的会长,多年来为推动研究会的美术研究及艺术交流,他不顾年高体弱,积极地做了很多具体工作,使研究会的成员队伍不断壮大,于2007年出版了《辅仁美术》一书,收录前辈画家及会员作品200余幅。娄老弟子众多,学生遍及全国各地及海外。他德艺双馨,在他担任“辅仁大学校友会美术研究会”期间,他始终按照“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辅仁精神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一些公益活动和慈善活动中,他总是带头在前,无私奉献。娄老身上的这种辅仁精神,是我们在今天以至今后都要学习并继承下去的。

刘春华(着名画家、北京画院前任院长):

娄先生离开我们整整三年了,我今天的心情很不平静。

我在到画院工作之前,很早就知道娄先生的大名。以至于我最初对齐白石先生作品内容的了解与认识,是从看了一位同乡临摹的娄老作品开始的。后来,我与娄先生相识在北京市美展办公室。对娄先生最初的印象是他为人非常平和、待人十分诚恳。我来画院工作之后,与娄先生虽然谈不上朝夕相处,但在二、三十年的接触中,感受最深的是他从来没有去争过什么,同时,他也从不隐瞒自己的各种观点,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对待社会的公益活动上,娄先生始终充满大爱之心。凡是遇到捐款、捐画的事情,他总是抢先在前,为年轻画家做出了表率。

在艺术上,他二十几年追随齐白石先生,在齐老身边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地不断学习、体会,全面继承了齐白石先生的艺术精髓并有所突破,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笔下的小鸭子。但他总是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到了晚年还能虚心接受意见,积极进取,不断求变、求新,这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娄先生在艺术教育上的贡献也非常之大,他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一方面说明他是个有责任心、有事业心的人;另一方面说明他没有架子,凡有学画愿望的人找到他,他都不吝赐教。他的很多学生都很有成绩,画风也不尽相同。

如今,最早进入北京画院的那批画家都走了,因此,我今天来参加会议也非常感慨。希望通过今天的追思,一方面怀念逝者;另一方面启发、教育、鞭策后学,使齐白石先生的艺术精神不断得到传承与发扬。

刘存惠(着名画家、娄师白先生弟子):

我78年拜师,与老师相识是缘分所致。把我介绍给娄先生的是我家的一位邻居,她是娄家世交熊希龄先生的外孙女。老师70年代在西城圆宏胡同的住房最早就是熊家的。1978年秋的一天,我拿着自己的作品由邻居阿姨带着,初次来到老师家,老师看了我的作品后当即表示很有前途,这种肯定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跟随老师学画以后,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师因材施教。因为我原来有一定的绘画基础,老师传授我技法的同时,要求我多去观察实物、多去写生,我就以老师传授的笔墨技法,利用暑期去公园用毛笔写生荷花,这不仅锻炼了我的造型能力,也提高了我的笔墨技法,几年下来我的画艺进步很快。在我有了一定的成绩后,老师又不断鼓励我创新,我2002年举办画展时,老师为我题写了“推陈出新”四个字,鞭策与鼓励我再上新台阶。

记得在1982年,老师应煤炭部领导的邀请,到东北的牡丹江、鸡西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讲学与艺术交流。我有幸全程陪伴并照顾老师的起居,通过这一个月的朝夕相处,我受益匪浅、收获很大。当时,老师上午为当地的美术干部做培训,下午又与大家进行艺术交流。他不顾繁忙,抽出时间画了很多写生,都是有东北特色的花草树木。我从那时就感受到,老师在不断寻找艺术新感觉、不断探求新题材的表现。他自身也始终在以“推陈出新”为宗旨进行艺术创新,老师的探索精神也影响、教育了广大学生。       

作为一位美术教育家,老师的学生数量之多,在他那一代的老画家中可算首屈一指,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及各行各业,老师都能按照每位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加以培养,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现在,老师虽然不在了,但他留给我们的艺术精神是永存的。我们应该继续努力,用取得的成绩,回报老师及师母的恩情。 

(责任编辑:史立彦)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