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相声演员的“教父”成长史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郭德纲如果是相声界的“教父”,那么赵本山在东北二人转中的地位又该如何评价就不好说了。美国记者显然了解中国艺术圈里的很多内幕和文化形态,用“教父”形容郭德纲借用了中国人大多熟悉的美国电影《教父》,不必太多解释就心知肚明了。
成为一个相声界的“教父”很难,即便是郭德纲在若干年后有能力消除之前“否认师从”、“藏秘排油广告代言风波”、“力挺徒弟打人”、“指点侯家家产分配”等负面形象的影响,也无法对相声界有足够的控制力。
中国相声界两大派别的分野在京津两派,北京重于庙堂,郭德纲几欲跻身正统,却终因侯跃文英年早逝,计划落空;天津相声自成一统,虽有天津卫视力挺却很难融入天津草根层中,郭德纲也只是捞得个虚名,主流相声界留个郭德纲的生存空间并不多。
郭德纲的功夫与相声界同辈人中处于中上水准,却因为在两大派别中无立足之地而生生逼出了第三条道路——草根型的非着名相声演员。剥去郭德纲“戴墨镜”、“穿华服”、“随从众”的标签式外在元素后,很容易就能够看明白,郭德纲今日的种种“显贵”行为是因为昨天的“受罪”方式太多了——“等咱有钱了……”的潜台词昭然若揭,更让“友邦人士”误以为一个相声新秀有无比巨大的野心和令人咋舌的气派。
郭德纲在成名前结交了一批朋友,朋友们欣赏的是郭德纲身上的功夫,自然他们忽略了郭德纲的做人风格。在一个有前途的艺人背后有一个庞大的文化团队、推广团队早已经是中国文化艺术界相当成熟的共生模式,文化团队和推广团队里的人甘做人梯,为得是能够将自己最喜爱艺术方式得到传承。成功的模式在梅兰芳先生背后的“梅党”和程砚秋先生背后的“程党”都有范式可循。
对比来看,郭德纲并不太幸运,他的推广团队非常庞大,所以郭德纲有一夜成名的佳话,却因为缺少文化团队的支撑,郭德纲只能在其原来唱大鼓出身的夫人干预下对其进行形象设计,美国记者在旁观的情况下发现郭德纲不仅服饰上像极了教父,而且在餐厅里郭德纲接受外地朋友的“朝贺”场景也被误读成教父的证据了。
帮会文化在1949年之前的中国一直是亚文化的一部分,主流文化既没有否认帮会文化的存在,也没有消灭帮会文化的愿望。从现代社会学角度是自由管理和组织自治的范例之一。郭德纲还没有能力成为“教父”式的人物,表现的东西暴露出郭德纲不可能成为侯宝林、马季式的相声界领军人物。
掐指一算,郭德纲过上好日子还不足十年功夫,连美国人都觉得郭德纲有着十足的有钱人派头和志得意满的状态,显然和那些痛恨郭德纲的国人一起有“仇富”的嫌疑——未富之前那个日日过着困顿生活相声演员郭德纲为何没有美国记者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