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报
本文所属专题:刘学义艺术专栏
《吉林日报》曾影响、感染着大到《人民日报》、小到《江城日报》的诞生!……
笔者敢大言不惭地说道:《吉林日报》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名报!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它经历了抗御沙俄入侵的舆论宣传;因为它是日寇侵华的历史鉴证;因为它是中国共产党接管的第一张省级报纸;还因为它是新中国舆论宣传的摇篮,并为新中国培育了知名的新闻工作者,它比《人民日报》早近半个世界。
我们应该为北方能有一张与南方《大公报》相比美的报纸,而深感自豪!
历史文化名报 《吉林日报》百年志
吉林日报,是由吉林地方自治研究会长、吉林着名维新知识分子松毓,于清末光绪三十四年(1908)6月29日亲自主持创办的。是吉林省创办最早的报纸,也是中国第一张最具有革命性的报纸。创办之初,名曰:《公民日报》。每日八版,辟有世界大事、各地新闻、本省新闻、上谕、演说等。主要是揭露沙俄在吉林省哈尔滨特别市建立东方莫斯科的野心。启迪文明,引导舆论。10月13日,吉林巡抚下令自治会归并咨议局,《公民日报》改名为《吉林日报》,由着名革命党人(老同盟会员)周维桢任总纂,主持编辑工作。从此,《吉林日报》开始正式成为当时吉林省政府的新闻喉舌。吉林日报百年生涯,随着社会的变移,历经多次迁址更名,大约分成六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创办开始到中华民国成立,是起步阶段。图:松毓住宅,也是《公民日报》旧址。今松江路市总工会,前边的小楼。
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于1912年,《吉林日报》比中华民国早5年,这张报纸,从诞生那天起就具有民主主义的革命性,还得先从创办人松毓说起……
松毓(1863一1929),满洲镶蓝旗人,姓赫舍里,字秀涛,号松阳馆主。居住城郊温德河蓝旗屯,幼年丧父,依其兄教书为生。生活虽清苦,但他愤发读书志高悟远,考中了秀才。多次进京求生大开眼界,思想开始倾向改革、倾向进步。
清朝政府为国库开源,下令在东北开垦荒地。松毓申领了大量地号,并创办了林场,积累了大笔财富。兴办实业,创办了电灯厂、电话公司、砖厂、岭南饭店和松江第一楼饭馆等;兴办教育,创办了吉林省第一所女子学堂:竞权女子学堂,并思想开放地让其夫人走出家门,担任校长。又拿出大笔资金,参与创办了着名的吉林私立毓文中学,并出任董事会董事。松毓爱国爱乡,犹国犹民:清朝政府和外国侵华势力勾结在一起假立宪,真专制。使松毓逐渐认清了清朝政府的嘴脸,萌发出了推翻清朝政府统治的革命思想。
1909年孙中山派廖仲恺到吉林从事秘密地下活动,住在松毓家。廖仲恺介绍松毓参加了同盟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省城进步人士组成吉林联合急进分会,松毓被推举为会长。松毓向北伐军,捐资20根金条。并代表吉林省各界人士,致函孙中山先生,呼吁请求革命政府出师北伐。
孙中山亲自复信,并让他“策划东事”。松毓利用《吉林日报》为舆论阵地,进行宣传。清朝政府一垮台,在吉林满族上层社会中,松毓第一个带头剪掉辩子,在家中废除跪拜、打千等满清旧俗,提倡鞠躬、握手等新礼仪。
第二个阶段:中华民国成立到1931年小鼻子军队进驻吉林城,是民主革命阶段。
1924年,马骏在吉林毓文中学以英文教员身份为掩护,秘密从事共产党的地下工作。其间经常到松毓家与他促膝谈心,帮助他策划进步文章即能在《吉林日报》上发表,又不能引起政府的注意。
第三个阶段:从1931年“9•18”事变开始到1945年“8•15”光复,日本人接管了《吉林日报》,改名为《吉林新闻》。是令《吉林日报》,最为耻辱的一段历史时期……
第四个阶段:从1945年至1948年,是中国共产党吉林特别委员会接管《吉林日报》,改名为吉林《人民日报》阶段。
日伪时期,中共吉林特支书记李维民、组委郑墉秘密创办了《前进报》和《轻骑报》,粘贴在省城大街小巷的墙壁之上,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出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吉林特支在蓝旗堆子依将军胡同1号(今天主教堂北侧,早已拆除。)郑墉同志的家中,召开会议讨论怎样办好油印报纸,并作出决定:将两报合一,名为《前进报》,两天出版一期。万籁俱寂的夜晚,同志们聚集在郑墉同志家,分成两组围着两台收音机,聚精会神地等待从解放区发出的新闻。郑墉一边调整收音机,一边把同志们编成号,有人记第一句,有人记第二句,还有人记第三句,然后记第一句的人再记第四句……收音机里突然传来清脆的女播音员的声音:“张家口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开始播送新闻……党中央毛主席,为了全国的和平飞往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震撼人心的消息,使同志都忘了记录……听完广播,大家马上动手编写。李维民、郑墉各写了一段抗日英雄故事,又写了一个简短的发刊词。
与此同时,伪满的《吉林新闻》报社被国民党接收,恢复了《吉林日报》原来的牌匾。然而,大楼里曾为日寇歌功颂德的编辑、记者,又以“美中提携一德一心”,换汤不换药的为国民党大唱起赞歌来。这些“协和语”,立即引起吉林人民的反感,认为:是对整个反法西斯阵营人民莫大侮辱。驻吉苏联红军卫戍司令部,派人查封了《吉林日报》社。
李维民听说后,立刻与苏联红军驻吉林卫戍司令部联系,把《吉林日报》接收过来。吉林特支为了与国民党办的报纸有区别,改名为《人民日报》。任命社长是李之白,编辑是吴宇宏。
10月10日,吉林《人民日报》出版发行了第一张报纸,成为东北地区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张省级日报。变成《吉林日报》诞辰日,丢掉了37年历史、丢掉了三个发展文脉。
吉林《人民日报》越办越好,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当时负责东北局工作的陈云、彭真、周保中等领导对吉林特支主办的报纸非常满意。特意请李维民到陈云办公室详细汇报工作。
陈云说道:“看了你们这张全国最早的省报之后,我想:党中央也应办一张《人民日报》,引导全国人民开展各项工作。”
李维民顺嘴说道:“那么,我们党就有两张《人民日报》了。”
陈云摆摆手,说道:“不,吉林特支领导的报纸,还应该恢复《吉林日报》的原名。吉林省报,必须突出地域特征。”
李维民也急忙摆摆手,说道:“不,不行啊!那可是国民党接管日伪《吉林新闻》后,用过的报纸名称呀!”
陈云看看彭真笑了,彭真笑着说道:“维民同志,吉林二字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呀!与小日本、国民党都无任何关系呀!”
周保中也笑着插话道:“我们光复了吉林,又从国民党手里接管了《吉林日报》,说明我们党在人民心中有位置,所以人民爱看咱们的报纸呀!吉林人民的报纸,应该叫《吉林日报》。”
吉林《人民日报》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受到党和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于编辑吴宇宏的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吴宇宏是从吉林市话剧团,走进吉林《人民日报》社,成为报社发展的第一位共产党员。吴宇宏的一生是直得《吉林日报》骄傲的一生。详见吉林红色旅游《全国着名剧作家吴宇宏》。
第五个阶段:1948年吉林市再次解放,一直到1954年,是发展阶段。
1948年3月,人民解放军收复了吉林市,同时吉林《人民日报》也重新返回吉林城,并再次接管了国民党的《吉林日报》社。
1949年,中共中央创办了《人民日报》,成了中央的机关报,社长是胡乔木同志,总编辑是邓拓同志。1952年,因为与中央报纸重名,又一次地恢复为《吉林日报》。
第六个阶段:1954年《吉林日报》随着省委、省政府,从吉林市迂到长春至今,是大发展阶段。
原《吉林日报》社址,变成为吉林市机关报:《松花江日报》,后来又改名为《江城日报》。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中,《江城日报》迁移到松江中路,组建吉林市报业集团。
吉林市《江城日报》报业集团外景
《吉林日报》与祖国同命运,与时代共辉煌。1988年,吉林日报社在全国省级报纸中第一批告别铅与火。采用了激光照排技术和设备。报社如今建了成现代化的高层大厦,也组建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吉林报业集团。
注:详见2001年7月3日《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