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温暖的灯火
这句话是作家粱晓声说的。文化是温暖的灯火。所谓文化首先应该暖人心的,充满人情味的。会使人心里面会豁然升起一堆篝火,驱散周身隆冬般的寒意,并且注入自己的生命之火去照亮别人,去温暖别人。再仔细咀嚼体会,何谓文化,文化不就是人文的化迹吗。它原本是人类情感智慧的结晶和世代传承的薪火。刀耕火种,钻木取火是人类跨越文明的灯火,是人类文化的温床。
然而现在文化出现多元化,文化是否都让人感到温暖亲切呢?好像在世俗功利面前,人们会感到从内心里渗出阵阵寒意。好像文化不再是柔软的,和煦的。它变得坚硬,生硬.又还空虚,就象玻璃酒杯一样精致而脆弱.在生活中,文化成了外包装和化妆品,随时可以舍弃,可以再制造。所以文化温暖人的灯火属性,被数字化的灯火所掩饰,被追求物质的欲望冻结了,人们本能的排斥和拒绝人类最本质的精神品质情感的传递。如同当今的环境污染,文化的遗迹,文化的温暖的灯火离人们愈来愈远。
文化是生活,是可选择的生活态度。选择温暖,还是选择冷漠。这又似乎是不可选择的,因为冷漠是理智的,温暖是感性的。两者又不能相互剥离。作为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对文化的接受和理解,就是对生活的把握,你觉得应该冷漠,那你就不会觉得温暖。你感受到了文化的温暖,你就能抵御现实的冷漠,还能把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世世代代传递下去。
其实人们心底里都想得到温暖,可以说也是一种本能。之所以加以冷漠,因为文化的沉淀和积累,不是人一生下来就能掌握理解的。它需要具备文化的环境和氛围,身边要有人传递文化温暖的灯火,要让他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温暖,灯火的美丽。书籍,阅读是心灵感受温暖的源泉。然而,文化是博大深沉的。随着时代的更替,它的内容和形式会有改变,但是它的最本质的文化元素是永恒的。比如中国的文字语言,它不会因为时空的变迁而消失,反而更具生命力。时隔数千年,木简古典上的文字,无论是笔道,语气,语义,语境任然是那么生动深刻,象灯火一样继续照亮着人类的心灵,温暖着人类的文明之躯。东方人的文化又是通俗的,非常的平易近人。而接受它的温暖动人的魅力,需要身感同受的阅历和志趣。那么接受体验的过程应该说是赏心悦目的,不会加以排斥和拒绝的,还会主动的加以喜爱和尊重。尊重是接受传递文化薪火的最重要最起码的心态。比如裸体画首先会让人感受人体的柔软温暖纯洁,体现出画家对文化审美的理念。比如中国书画就是根植于东方文化的土壤,作为东方人是不难理解和接受的,中国书画的薪火是历代众多文人的积极参与与传递,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辉煌的热度,喜爱它的人心灵不会冷漠,感受着文化艺术的暖意与传递薪火的使命,并孜孜以求人类生命之火的辉煌。
文章写到这里我心里暖洋洋的,我不再为文化薪火的传递而担心失望,因为我意识到当今人们对文化冷漠的内核不是冰点,而是充满期待文化温暖的起点。灯火需要点燃,发出光芒。作为中国人都会高举东方文化的薪火,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