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河灯、焰火
元月22日,是91•中国吉林雾凇冰雪节第二天。夜幕刚刚降临,我随着吉林大街的人流,涌进乐曲悠扬的江城广场,涌进喧哗热闹的十里长堤。静悄悄的松花江水,宛如一面明镜,映照着深蓝色的天空和朦朦胧胧的月亮。突然,一棵令人注目的星,映入我的眼帘。一棵、两棵、一串串、一行行、星星点点、串串行行,那银色透红的光,飘飘荡荡象条龙。近看:似乎象葱绿色的荷花在微风的作用之下翩翩起舞。远看:似乎又象一条银红色的彩带在空中荡漾漂泊。荷花彩带由远而近,穿过江桥,向下游江弯飘去。
放河灯在我国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它起源于印度盂兰盆会。在释迦牟尼的故乡,佛教的善男信女每逢农历七月十五都举办盂兰盆会,放河灯追祭祖先,超度亡灵。相传: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莲的母亲死后,在阴间受倒悬罪,倍受折磨,求佛救度。佛祖叫目莲在七月十五准备百味斋饭,供养四方众僧,可解其母倒悬之苦。盂兰盆会,是梵汉汇成语。盂兰是梵文,译为“倒悬”之意;盆是汉语,盛供品的器皿。可见放河灯习俗,是由宗教演变而来。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过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观世音成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佛教把观世音视为大慈大悲的菩萨,认为:遇到灾难,只要念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因此,菩萨被称为观世音。中国盂兰盆会从南北朝梁武帝时兴起,唐代最为盛行。吉林人在松花江上放河灯已有三百余年历史了,早在清朝时就有诗人沈钧平描绘吉林河灯的佳句:“中元灯异上元形,会启盂兰灿若星。万朵莲花照秋水,可同佛火烛幽冥。”
大清顺治十三年(1656),清廷在船厂建立了水师营(今船营街一带)。因为造船工艺落后,经常有船工、兵士落水而亡。驻船厂都统为了稳住人心,便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请来僧人作法事,为死者超度亡灵。这样年复一年又一年,古城过中元节自然形成习俗,便成了盂兰盆会。逐步形成规模,人也多了,水陆道场齐办。每到中元节的晚上,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挂莲花灯。同时,北山、玄天岭的山头、山谷、山道旁、古庙前也高悬莲花灯。
因为当时的吉林城,少有高楼大厦,没有电灯,所以在江边看到城里的莲花灯星星点点,显得非常壮观。松花江河灯随流飘荡,分不清那是天上的星,那是人间的灯。大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中元节,古船厂放河灯、悬挂莲花灯,追祭落水的造船工人和水师兵,赢得了吉林人民的抗俄斗志和必胜信心。吉林军民赶造了一批又一批运军需的大船,一艘又一艘战舰,通过涛涛的松花江水输送到了黑龙江、精奇里江等抗俄前线。被益称为“吉林劲旅天下最”的水师战舰,封锁了瑷珲、呼玛等黑龙江面,拦阻敌舰,同黑龙江军民一起取得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伟大胜利。吉林河灯在松花江这条神奇的银河之中,好似古船厂人民一颗颗闪动的心,为中华民族的尊严,谱写了一曲曲灿烂的文化史歌。“轰”一声清脆的礼炮,射出了五彩缤纷的焰火,焰火聚集在空中,撒在江畔。空中立刻成了鲜花的世界,江面立即成了彩星的海洋。明镜中出现了一朵朵红玫瑰,一簇簇紫葡萄,一粒粒蓝宝石。我情不自禁地回头望了一眼沸腾人潮,一个更加奇妙的美景出现在眼前:雄伟壮观的邮电大厦上的钟楼,闪烁着赤红青蓝紫色,鲜艳夺目!特别是天教堂,那含有宗教神秘色彩美的欧洲哥特式建筑物上的十字架,闪烁着白色光芒,促使我的心潮在激烈的跳动,在向天国延伸。
焰火飞向天空开花,却美在人的心田。呀?新闻媒介的摄像机、摄影机在忙什么?啊!是河灯带着凇都人那好客的心,缓慢地飘走了。河灯摄影作品,即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脉脉含情地去联系吉林人民与海内外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家的河灯、焰火,反映出了吉林城市的发展历史。吉林河灯,托景寄意,能表现出人对城市历史的印象。总结:沙俄入侵→设立船厂→放河灯→盂兰盆会的历史,就是在整理一部反入侵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昔日放河灯,是为了超度亡灵;今朝放河灯,是为了节日庆典!都是放河灯,不同时代,反射出来的时代意义就不同!吉林人民抵御沙俄入侵的历史,就是吉林城市发展的记实!认证:历史文化名城—吉林市,名副其实!同时也说明:吉林河灯,是吉林城市耻辱兴衰的发展物证!
注:详见20世纪80年代《江城日报》的《星期天》专刊上、2003年6月14日《吉林日报》。在全国“蝮龙怀”征文中,被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选入《无名草青青》一书,并评为优秀奖;被《中华当代文学艺术作品展藏馆》收藏,并评为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