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灯雪雕的由来
一谈起冰灯雪雕艺术品,就有人说哈尔滨的制作历史最早,其实是一种错觉。熟悉历史的人知道,古船厂人在数百年前观冰灯、赏雪雕艺术品时,哈尔滨还是个晒鱼网的阿勒锦村(阿勒锦,女真语意为:光荣、荣誉之意思!)。吉林是中华冰灯艺术的发源地,是雪雕艺术的故乡。
清光绪年间的《吉林通志》记载:“十五日为元宵节……张灯三日,金鼓喧阗,燃冰灯放火爆……男女出游,填塞街巷……”
“鱼龙曼衍夜张灯,雪月交辉淑景增。联袂踏歌归兴好,脱除晦气应休征。”
清代着名诗人沈钧平先生的《上元节》记叙了吉林古城元宵夜晚,大街小巷都张灯结彩,用“鱼龙”和“曼衍”描绘出了当时扮演各种角色的人们,涌入街头的景象。在雪月交相辉映的美景中,观灯的人们手挽着手成群结队,尽情欢乐。
正月十五,俗称:灯节。吉林城通天街各家贵族,在大门之上 挂出各种各样的灯笼。同时,官府也拿出一部分钱,动员市民制作花灯,有纱灯、纸灯、走马灯等等。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利用各种容器制作的冰灯。犹如天空闪烁的繁星,洒落在人间。给节日的古船厂,和欢腾的人群增添了无限乐趣。
“玲珑剔透放光明,一片心同彻底清。仙佛镂空谁得似,美人狮象雪雕成。”
清代客居在吉林城的学者沈钧平的《玲珑》诗句,为我们留下了当年那真实的“冰灯”和“雪雕”的历史写照。可是,当今的吉林人,有谁能想到古船厂起初制作冰灯和雪雕并不是为了娱乐。制作冰灯,而是为了便于储存肉鱼等食品而想的“保鲜”办法;制作雪雕,是为了少往外运雪而想的“懒”方法。古船厂贵族有个习俗:一进腊月天,便开始杀猪宰羊,把肉和 鱼都放进木桶里储存,防止风干或猫狗扒咬。这样,通天街贵族家庭就需要准备很多的木桶。但是,过去了冬季木桶在院子里闲置又很占地方。一名聪明伶俐的伙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将一个大木桶中间放一块石头,再往大木桶里放一个小木桶,然后再往两桶中间夹缝注水。这样,一个又一个冰制储存容器就制成了。一进小年,官宦人家的冰制容器便逐步空出来了。伙计便把它到放在大门外的两边, 晚上利用上边的冰洞(冻制容器时,放石头留下的洞口。)放进蜡烛点燃(洞口可通氧气)。到了上元节时,空出来的“冰灯”就更多了。这,就是吉林通天古街最早的冰灯。后来,官宦人家的伙计们为了给东家脸上增辉,创造出很多不同型状的容器。于是,通天街的冰灯,就象比赛一样,千姿百态的展示在各家各户的大门两旁。
清代的通天街,虽然是官宦贵族集中居住地,然而这里的街路却是很窄,于是官府便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各家院中的雪不准运到街上,并负责清扫自家院墙外路面上的雪。往城外运雪,费力费时间。一位心灵手巧的伙计在院中和院外墙根堆成各式各样的雪人、狮子、大象等雕刻艺术品,受到主人和通天街贵族们的喝彩。这样一来,雪雕艺术品便像比赛一样在各家院中、院墙外展示出来。由此可见,冰灯雪雕艺术,是古船厂人在劳动之中,产生的智慧结晶。同时,也包含着古城人民对生存质量的追求与进步。
注:详见2001年1月12日《江城日报》、2003年10月18日《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