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长廊 > 文坛

文字创作抄袭成风 专家:抄袭难界定,鉴定昂贵

路艳霞/文
2009年10月13日 00:12:04  来源:《北京日报》

  海淀教师进修学院历史组教师袁腾飞最近很红,他讲的《两宋风云》一度创出《百家讲坛》收视率新高,其新书《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也卖得红火。但这几天,突然有网友说,袁腾飞主讲并创作的《两宋风云》中不少片段有抄袭2006年的网络小说《柔福帝姬》的嫌疑。《柔福帝姬》的作者在比对了读者指出的相似段落后表示,袁腾飞写的历史读物《两宋风云》确实抄袭了小说中虚构的段落。

  几天来,面对外界的质疑袁腾飞选择了沉默,许多给他打手机的人发现他不接电话。被称为“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的袁腾飞到底抄还是没抄一时没了下文。

  对此,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权益保障委员会吕洁认为,是否发生抄袭不是民间或者网上就能界定的,这有非常严格的程序。尽管是否抄袭一时难以界定,但是文学界抄袭现象层出不穷却是不争的事实。

  原封不动与改头换面

  和以往不同,随着网络的发达和媒体的铺天盖地,抄袭形式可谓五花八门,若要进行分类的话,大致有两种类型——

  原封不动型。作家彭学明在刚刚落幕的第1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透露,他在网上搜索后发现,大约有百名作者抄袭了他的不同作品,而这些抄袭者大都是原封不动的抄袭。他举例说,他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叫《湘西女人》,但他在很偶然的情况下发现,好几位抄袭者只是换了个名而已,《四川女人》、《广东女人》、《陕西女人》轮番登场,而这几篇文章都是将其原文大量照搬。这些抄袭者大多采取了“精明”的策略,原作者的文章发表在主流刊物上,他们选择时间错后战术,过一段时间再发表在一些小型或不知名的刊物上。彭学明说,这种抄袭甚至从个人对个人,发展到商业机构对个人上。“一次在乘机过程中,我发现我的家乡湖南酒鬼厂在杂志上作广告,其中的广告词竟然大段来自我写的一篇散文。”

  改头换面型。作家顾艳《上海弄堂》一书抄袭作家陈丹燕《鱼和它的自行车》一事曾闹得沸沸扬扬,据称顾艳书中有三分之二的篇幅涉嫌抄袭。比如陈丹燕原文:“那天我在教师办公楼和教师之间的林阴道上慢慢地走,……它像一条不能快也不会慢的水流,无声无息地向前淌去。这样的日子,我已经过得太久太久。”顾艳文:“那天沈青萍在教学楼前的林阴道上慢慢地走着,像走在一条不快不慢的河流里,无声无息。这样的日子,她过得太久了。”

  抄袭界定是个难题

  在面对抄袭现象时,作家们很无奈。不少作家都表示,真的没时间,也没精力去打官司,还不如花点时间搞创作。由于许多作者选择了退让,给抄袭者大开了方便之门,也使抄袭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实际上,关于抄袭的界定也确实是个难题。中国文字着作权协会副总干事张洪波说:“文字创作抄袭不像商标、专利侵权那样容易界定。”他介绍,原作和抄袭作品的比对,必须借助专业版权机构,如中国版权协会、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等,由专家提供意见,并就两个作品异同性出具鉴定书。如果要进行司法诉讼,还要由法院决定该鉴定书是否有效。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马立海说,根据《着作权法》规定,可以合理使用着作权人观点、思想,但是使用多少并没有一个量化标准,所以抄袭的界定要进行非常严格的个案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据专业人士透露,抄袭的专业鉴定一般花费在上万元左右,大部分作者觉得花钱又耗时,所以多数选择了顺其自然、默不作声的做法。像顾艳的《上海弄堂》剽窃了陈丹燕的《鱼和它的自行车》后,陈丹燕就明确表示不会追究。

  作家、机构维权声日盛

  不过,也有人开始强烈意识到不能再“循规蹈矩”,不能再沉默。作家彭学明说:“多年来,我也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我想再抄也抄不成气候。看到有人抄袭自己的作品,也只是嗤之以鼻地一声冷笑。但时间一长,居然有人抄成了气候,成了文化名人。”于是彭学明不再沉默了,近一年来他陆续在自己的博客中将那些欺世盗名的人一一进行了曝光。“我想他们的同事、同学、朋友总会看到,对他本人也是巨大的压力。”结果,其中有两个人面对压力不得不写了公开道歉信,还赔偿了几万元。

  目前,不光是作家个人开始维权,一些组织也发出了强劲的声音。中国文字着作权协会已在近期组织了作家沙龙、讲座等活动普及着作权相关知识。“我们发现,不光是作家关于着作权知之不多,就连一些从事知识产权法研究的大学教授也知之甚少。”张洪波说。

  不仅如此,中国作协对抄袭现象也是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刚刚结束的中国作协第七届主席团第八次会议上,专门讨论了对会员抄袭剽窃行为的处理对策。尽管具体对策还未公布,但是有关人士透露,抄袭者将会面临非常严厉的处罚。(记者 路艳霞)

(责任编辑:zhang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