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文学周先期举行 文坛评论界也有“水军”
2013上海书展今天揭幕。而作为今年书展的重要内容,2013上海国际文学周以“书评时代”为题的主论坛昨天先期举行。耐人寻味的是,与会的着名作家对评论家的工作颇有微词,而与会的着名评论家也有很多无奈。不过事情一旦摊开来说,相互体谅便不再是奢望。
作家:评论界“水军”搅乱文坛
作家韩少功昨天提出,必须警惕评论界里的“水军”。“水军”一词源于网络水军,一些人拿着低廉的报酬,一拥而上,热捧或者搞臭一部作品。而现在评论界也有这么一批人,他们以捧红或捧煞一部作品为己任。“如今有偿评论泛滥,一些出版机构为了推动作品的销售,不惜花巨资请人来吹捧。这样的情形不仅出现在网络上,甚至会在严肃的文学期刊和正规的学术论坛中出现。”让韩少功忧心忡忡的是,这样下去,曾让作家受益匪浅的评论文章将变得不再可信。
贾平凹说,他一度很看重评论家的意见,但是现在,对于那些评论文字,他显然有点失望,“很多作家对我说过,他们最痛苦的是,看到自己花大量精力辛苦写出来的作品,被一些评论家一个小时就翻过去了,然后要么发表‘无原则的吹捧’,要么进行不负责任的谩骂,以显示勇敢。”贾平凹昨天说。
评论家:想严谨但吃力不讨好
作为“骨灰级”资深评论家,程德培还罕见地保留着评论家的一份严谨态度。程德培昨天说,他现在整天就在读作品,为的是写评论。然而,有的作家几十年中写了太多的文字,“韩少功还算写得少的,有9卷几百万字。有时为了写一篇一两万字的评论,需要读这个作家的几千万字的作品。”因此,程德培每年只能写两三篇评论,收入自然有限。他还经常遇到辛苦写了一篇评论,但作家及周遭人等还不满意的情况,“吃力不讨好,谁还会干?”所以,很多评论家索性放弃“严谨”,成为作家们不齿的“水军”的一员。对于批评家目前的处境,着名文学评论家王晓明昨天说,“现在评论家面对的多岔路口,要想写评论确实是很难,但这不代表评论家将无所作为。他们还是应该努力保持自己的专业和独立。”
[相关新闻]
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论坛举行
2013上海书展“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昨天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举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透露,中国出版引进与输出的比例,已经从最初的15:1,发展为去年的1.9:1,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中国学术出版的输出,依然有很多的发展空间。“目前中国每年最重要的学术成果,有95%是在国外发表出版的,这使得中国每年还得花费数十亿巨资再将这些学术成果买回来。”邬书林认为,“只有搭建与世界对话的平台,才能让自己的学术融入世界。学术出版走出去,是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