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一线”直面现实
如果说2012年中国文坛的“大动静”,是个人项目——莫言拿下了诺奖;那么,2013年,中国文坛的“大动静”,便属集体项目了——一溜儿的“一线”作家推出了中长篇小说新作,硬生生地为“2013”烙上了“华语原创文学大年”的印记。仅在上半年,迟子建有《晚安玫瑰》,方方有《涂自强的个人悲伤》,韩少功有《日夜书》,叶兆言有《一号命令》,马原的新长篇《纠缠》预计6月底由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苏童《黄雀记》计划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而余华的新作《第七天》,无疑是其中最打眼,最吊读者胃口的,前天出版方揭秘了一个开头:“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从市场角度看,余华的号召力无人可及,号称七八十万的首印数,令人咋舌。一位熟悉文学出版的业内人士说:“余华是一个对市场有魔力的名字。七八年前的《兄弟》虽然评价不一,但销售不俗。”目前的“一线作家”市场状况不等。据这位业内人士估计,方方、迟子建平均约在两三万册,苏童则要高一些,应该不少于六七万册。当然,如果作品得了茅盾文学奖等重要奖项,对销量的提升另当别论不难发现,这批一线作家,大多把目光定格在现实题材、城市题材,直面当下变动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内心世界。据悉,马原的《纠缠》围绕遗产问题展开,写的是“财富中国的一地鸡毛”,而余华的书也是直面现实之作。一位资深文学编辑认为,这批50后、60后的作家写作“接地气”,总的来说“雄风不减”,“年轻一代作家特别是80后别看花里胡哨装备齐整,但功力还是差一点,飘着写的多,出色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