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长廊 > 文坛

”文坛三老“之老谈

2011年09月16日 10:17:47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石家庄日报

“老谈”这个名字,虽然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与老舍、老向齐名,合称“文坛三老”。但是,由于被时间的尘灰掩埋太久,几乎被人遗忘了。老谈(19031990.7.5),原名何兆熊,字子祥,出生于河北省深泽县小堡村一个中等的农耕之家。老谈有着语言天赋。他的深泽县立高等小学同学回忆说,从小“他天赋聪明幽默,对县内各村庄方言土语,能绘形绘声,模仿得惟妙惟肖。”1918年,他考入直隶省立甲种水产学校。1923年他考入国立北京大学预科乙班B组,入英国文学系,师从林语堂先生。他后又弃学从军,南下武汉,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的二次北伐,历任上尉连指导员、团政治指导员、师政治部宣传科长。北伐战争结束,老谈回北京大学复学。他的脾气不好,所以改名“何容”,希望做到“何所不容”。又取字“谈易”,隐去的自然是“做难”,可见他是很注重实际的。依字他又自号“老谈”。将成语“谈何容易”经过拆分组合,化为自己的字、号,寓意深藏,其人诙谐的性格也展露无遗。

老谈开始文学创作,其处女作应该是《政治工作大纲》。书名虽然冠以“政治”二字,其笔法却是“幽默文学”的。金克木在一篇散文里写道:“《政治工作大纲》记录1927年北伐军中的政治宣传工作,但每个人读这个书都要笑,因为他的有些说法非常幽默。”周作人撰文说:“这是一本近来少有的好书,我没有一行跳过不读。老实说,我以前曾经有过一个计划,想编一部完全的《宣传大全》,……但是中国有句老话,"同行嫉妒",我既是着者的同行,又被他捷足先登,那么因此反而爱读该书。”

林语堂也看中他“正正经经讲正正经经的事而使人发笑”的本领。林先生所办的《论语》在第13期上发表了何容的《不抵抗主义之起源考》一文,针对戴季陶“佛经救国”、“国币救国”、反对抗战的荒唐论调,故意模仿戴季陶等人的语言逻辑来歪解历史,最后得出“不抵抗主义”出自孟子这一荒唐可笑的结论。这种正话反说、寓庄于谐的表达方式,更能引发人们的深思。他所写的文章,无不深刻风趣,引人入胜。何容是个有着鲜明个性的人。老舍在《何容何许人也》一文中这样评价何容:他的见解永不落在时代后头。可是在他的行为上,他比提倡尊孔的人还更古朴。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由于何容也常以老谈为笔名发表文章,其文风与老舍、老向相近,三人私交又甚好,被称为文坛“三老”。陈纪滢先生说:“这三个人的文名,抗战以前早已腾扬全国。他们的文章,无论立意、措词大都以俏皮为主,于是人们仿效西洋,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幽默"(Humorism),或称"幽默文学"。”何容也重视平民读物,参与通俗文艺运动,写通俗文艺作品。他与老向、老舍都给唱滑稽大鼓的富少舫、黄莲枝编过鼓词,给欧少久、小地梨编过相声,把抗战精神寓于词内。1941年2月15日出刊的《文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何容的《我怎样写通俗文艺》,详细介绍了他“慎重其事”的写作过程。

在文学创作成就之外,何容的另一大贡献当属“推行国语(汉语普通话)”。早在1931年他就在国民政府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编辑北平《国语周刊》。抗日战争期间,何容在重庆“后勤政治部伤兵教育委员会”担任委员兼科长,利用注音符号教伤兵读书识字说国语。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恢复工作以后,他仍然回部国语会担任驻会的“专门委员”,还到中央政治学校教国语。1944年,何容担任四川壁山“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国语专修科主任”,为国语教学培养师资。何容于1946年1月16日辗转到达台湾,主编《台湾新生报》 国语副刊,后被聘为“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主任委员。何容致力于台湾地区推行国语的工作,只费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使方言繁杂的台湾,由北到南,由西到东,由大人到小孩,由外乡人到原住民,都能够用“北京音”的“国语”交谈,这是古今中外罕见的成就。《何容文集》于1992年在台湾出版,何容的历史功绩、朴实的“学者典范”与热忱的“师者形象”,在大陆、在台湾曾影响着几代人……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责任编辑:林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