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美学的成就与问题
中国电影美学从提出到体系建设、外来理论资源引进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一方面是本土学人的探索,另一方面是对国外的借鉴,使得中国电影美学已经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尤其对电影美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逻辑体例的建设等方面成就显着。但总体而言,中国电影美学仍然处于草创期,一些前提性问题尚待廓清。鉴于此,本文在梳理中国电影美学发展轨迹的基础上,着重就其学科基础、逻辑体例、内容界定、遵循原则等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电影美学是以美学为基础,以对电影做审美哲学、审美心理学和审美社会学分析为基本内容原则,遵循用理想和超越精神审视电影艺术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中国电影美学的流变
中国电影美学的建设与改革开放基本同步,开始于1980年,这年,中国电影美学的开拓者钟惦棐先生组织了一个电影美学活动小组,以每周集中一次讨论的频率活动到1982年,其成果是出版了钟惦棐主编的两本电影美学论文集:《电影美学:1982》和《电影美学:1984》。
接着,围绕着电影美学的界定以及电影美学与电影艺术学的关系问题,一些专家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中国艺术研究院郑雪来研究员1983年6月出版了《电影美学问题》一书,书中主要阐述了两点:一是从电影美学与电影理论的区别与联系中来界定电影美学,二是从电影美学与美学的区别与联系中来界定电影美学。他认为,与美学相比,“电影美学有自己的非凡性。假如说美学研究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及其规律,电影美学却是要研究如何运用电影艺术手段熟悉和反映现实的规律问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李少白在1986年也认为电影美学与电影艺术学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学科。李少白提出:“从电影的艺术本体考虑,应当设立电影艺术学和电影美学。”“这是研究电影作为艺术现象所必不可少的两门学科。它们之间有关联又有区别。”李对电影美学的基本界定是:“研究电影作为审美对象基本规律;研究电影是怎样的而又如何成为审美对象的?”李少白对电影艺术学的基本界定是:“研究电影艺术的创作、理论、历史及其基本规律。”李还提到两者的区别:“至于电影艺术学,它与电影美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带有鲜明的基础性和应用性。假如说电影美学与电影艺术实践的关系具有高层次的抽象性质,那么,电影艺术学则富有中层次色彩。它是艺术实践直接的理论概括,是应用理论及其基础,也包括初层次的创作体验的归纳和总结。”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一些电影美学的专业性着述开始出现,如李幼蒸的《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王志敏的《电影美学分析原理》和《现代电影美学基础》,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电影美学分析原理》已经有了在电影美学研究的系统性方面进行努力的意图。
进入新世纪后,精选《当代电影》10多年来学术论文的《当代电影论丛》中的《中国电影美学:1999》和《当代电影美学文选》的出版,彭吉象《影视美学》和史可扬《影视美学教程》的面世,标志着电影美学开始进入学科框架的构建阶段。
与中国学人努力进行电影美学建设的同时,外国电影美学和电影理论的绍介和引进也在卓有成效地进行。
从1984年到1988年,中国电影家协会连续5年举办暑期讲习班,邀请外国电影学者介绍西方当代电影理论,戴维·波德维尔、珍妮特·斯泰格、比·尼柯尔斯、布·汉德逊、安·卡普兰等人先后来华讲学,主题涉及《西方电影理论史及当代电影理论的若干问题》《从社会学的观点分析电影语言的表现和发展》《近十年优秀影片的结构和风格》《叙事理论》《新电影史学》《当代好莱坞电影中的妇女形象》《电影理论和实践》等等。1986年前后,北京电影学院又举办了由美国学者尼克·布朗(《西方电影理论和批评史》)、达德利·安德鲁(《电影阐释学》)和其它西方学者主持的电影理论讲座,从而在我国形成了一个全面、系统和成规模地介绍西方人文思想和电影理论的热潮。接下来便是引进和借鉴西方电影理论和文化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着述工作。在理论专着和文选方面,李幼蒸编译了《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电影理论译文集》,李恒基和杨远樱编译了《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编译了《电影理论文选》,张红军编选了《电影与新方法》,邵牧君和周传基都翻译介绍了不少西方电影理论论文。美国学者尼克·布朗的《电影理论史评》、达德利·安德鲁的《主要电影理论》和《电影理论概念》也先后翻译出版。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是本土学人的探索,另一方面是对国外的借鉴,使得中国电影美学已经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中国电影美学的成就
如上所述,经过本土建设和国外借鉴的两方面开掘,中国电影美学建设至少在一些前提性问题上取得了进展,例如对电影美学重要意义的认识已经取得一致意见;虽然对什么是电影美学仍然很难界定,但对电影美学不同于电影艺术学和电影理论的看法已经基本趋向一致;在着力进行电影美学体系构建的同时,对其中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有了突破;尤其值得提到的是,在引进绍介西方电影美学成果的同时,对中国电影美学的整理和吸纳也引起高度重视,并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而且,西方电影美学的主要流派如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符号学、叙事学、意识形态分析、女性主义批评、文化批评、后现代主义等都在中国电影美学的批评实践中被使用,而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的中国电影研究者,对于电影现象的了解,更全面、更立体化了,也更成熟了。
正是在上述基本成就的基础上,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美学进入体系构建阶段,而中国电影美学3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这方面。其中王志敏的《现代电影美学基础》,彭吉象的《影视美学》和史可扬的《影视美学教程》可以看作是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
《现代电影美学基础》是王志敏继《电影美学分析原理》之后的又一部电影美学着作。与前书相比,这本书有两点突出之处,一是对于美学的基本原理(也适用于电影)作了简要的概括和阐述,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电影美学研究的主要思路,这就是电影美学分析系统。如果说《电影美学分析原理》还有某种把理论史浓缩在还比较松散的理论构架之中的特点的话,那么《现代电影美学基础》则基本上摆脱了这种“理论史浓缩”的痕迹,已经初步具有了电影美学的构架基础。
彭吉象的《影视美学》在对国外电影美学理论做了简要介绍之后,以“影视美学:理论与实践”为题,论述了影视的文化特性、美学特性和审美心理特点,对电影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做出了简明扼要的阐释。该书的最大特点在于对西方电影美学的吸收比较系统。
史可扬的《影视美学教程》则试图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影视美学逻辑体例,从对美学精神的理解和美学体系的认识出发,把电影美学的体系划分为电影的审美哲学分析、电影审美心理研究和电影审美文化研究三大部分,其中对电影的哲理探讨处于核心地位,它为电影美学确定了一个意义系统和目标指向,而其它部分是对这一目标从不同角度的接近,最终落脚在对人的塑造和人格的发展完善上。相应地,电影美学就应研究影视艺术活动这一特殊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以及一般审美活动规律在影视艺术领域中的特殊表现。从分析一般审美活动开始,剖析电影反映客观世界表现主观世界的特殊规律,进而探究审美体验的特点,寻找电影艺术的本质,电影艺术的审美风格和形态。核心包括两大部分,即电影艺术的本体研究和文化研究。所以,所谓电影美学,就是遵循美学的原则,即用理想和超越精神审视电影艺术,从审美哲学、审美文化和审美心理等方面,对电影艺术进行分析;同时,应将这一分析植根于广阔的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电影美学视野中,这也是《影视美学教程》的大致框架。
中国电影美学的问题
应该承认,电影美学尚处于草创阶段,所要解决的仍然是比较“宏观”的一些问题,诸如电影美学的学科基础、界定、体例等,而只有解决了这些“前提性”的问题,电影美学的建设才可能是有的放矢的和卓有成效的。
其一,电影美学必须是“美学”,这是电影美学建设所必须坚持的第一原则,这句看似同语反复的陈述实际上既有着现实的针对性又是电影美学建设中所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而且关乎电影美学的学科基础。从技术的层面上言,电影美学属于美学的分支或称“部类美学,在它之上至少有“美学”,这是不应有什么异议的。换言之,电影艺术作为审美对象,必须将之纳入人类的价值目标体系内来审视,即将之视作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促进,对人的提升。
电影的美学分析,就建立在这样的美学精神的基础之上,它要用理想之光观照电影,将电影置于人类精神生活的超越之维,来审视其意义和价值。所谓电影的美学阐释,也就是要用美学的精神来观照电影,换句话说,就是要看一看人类的理想和生存的意义是如何在电影中得到表现或实现。所以,对美学精神的认识是电影美学阐释的前提。
其二,电影美学的界定问题,通俗点说就是为电影美学“划界”,将之与相邻学科区分开来。因为正如同美学是与哲学、艺术理论、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密切联系的学科一样,电影美学也被纠缠在许多其他学科中,甚至一度(直至现在仍然存在)与电影艺术学、电影理论等等混为一谈。
电影美学与电影艺术学的区别概括地说,前者要比后者有更高的理论层次和更抽象、更深的内涵挖掘,美学只研究电影中与人类审美活动有关的内容,它以美学方法为主,用美学的精神来观照电影艺术。而电影艺术学则有着更为广泛和复杂的研究领域,它是将电影作为艺术现象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侧重电影作为艺术所要涉及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个由众多电影分支学科组成的电影学科群落。
电影美学与电影理论的区别表现在:从历史看,电影理论是伴随着电影的出现而出现和发展的,它比电影美学的历史要长;从研究的范围来看,电影美学是通过电影艺术来更深入地研究人的审美意识、研究人类生存的本真和诗意在电影中的体现、以及电影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地位,而电影理论的研究对象则明显要宽泛得多,它对电影的研究也要具体和细致;从学科的性质来看,电影美学更富有哲学意味,而电影理论对电影的研究则侧重于电影艺术本身的特殊性,现实性更强。
其三,电影美学的逻辑体例问题。如上所言,电影美学的学科基础应该是美学,电影美学必须是“美学”的。在这个意义上,美学的逻辑体例直接规范着电影美学的体例。在我看来,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围绕审美活动,大体可分为审美活动的内向研究和审美活动的外向研究两大部分。如此,一个完整的电影美学体例至少应该包括:
1.电影的本体(审美哲学)分析。这是对电影的哲学性探讨,是最高层次的一种形而上的理论思考,简单地说,它主要研究影视艺术之所“是”,是对电影艺术之本原、本真的剖析。
对电影艺术本性的认识,是电影美学建构的理论基础。它为电影美学提供根本性的原则和方法论指导,对它的认识和解决,直接影响到对影视艺术的其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但它本身又需借助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哲学理论和方法,它集中体现了电影美学和哲学的关系。
这部分的内容还应该包括电影艺术的审美特性分析,它是把电影艺术作为典型的审美活动,分析其蕴涵的审美意义,它的中心问题是研究电影作品的艺术特性、它与其它艺术的区别、电影艺术在人类精神生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
2.电影审美心理研究。审美心理学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与之相近或相似的学科有心理美学、文艺心理学等,具体到电影审美心理学,主要是研究电影创作者的心理活动因素和心理活动过程、电影受众的审美需要、审美心理活动特征等,是一个涉及到心理学、美学和电影学的边缘学科,其中对电影受众心理的研究是主要内容。
3.电影审美文化学。电影艺术的审美文化分析将影视艺术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研究电影艺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电影的生产方式,包含的文化观念等,实质是电影艺术的社会学探讨。
所以,所谓电影美学,就是遵循美学的原则,即用理想和超越精神审视电影艺术,从审美哲学、审美文化和审美心理等方面,对电影艺术进行分析;同时,应将这一分析植根于广阔的中国传统美学、西方电影美学视野中,这也是我所理解的电影美学的逻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