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长城之谜:擦石口长城真的是“秦皇旧址”?
山峰最高处矗立的是“北京结”,顺山势而下的为擦石口长城段。
山峰最高处矗立的是“北京结”,顺山势而下的为擦石口长城段。
在北京怀柔境内,长城全长65公里,慕田峪长城等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慕田峪向西有一座海拔958米的高大山峰,因箭扣、擦石口、西大墙三路长城在峰顶交汇被称为“北京结”。这里,存在着错长城等诸多未解之谜
长城简史
公元前七到三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筑起长城以自卫。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调动军民上百万人,命大将蒙恬督筑长城,西起洮河沿黄河向东,再按原秦、赵、燕长城走向一直到辽东,绵亘万余里,成为我国最早的万里长城。
西汉除修缮秦长城外,西面更增筑河西、玉门关、居延泽等长城。北出雁门,五原阴山,东循燕秦长城,从辽东到最西的玉门关,长达两万余里。
东汉初北防鲜卑、西防羌戎,又在西汉长城以内,大兴障塞堠坞,总长也达万里以上。两汉时期一北一南所筑长城,是历代规模最大的。
明朝建立后,为防范元朝复辟及达旦、瓦剌、女真、吐蕃等族骚扰,在北方不断修筑长城。明长城从鸭绿江边的九连城到甘肃的嘉峪关,全长一万五千余里,其中山海关到北京周围的长城最为壮观。
“北京结”向西,长城顺山势急转直下,进入擦石口长城段。
擦石口长城,自明代万历年间建成以来,就是着名的险关要塞。在明代,这段长城隶属昌平镇管辖,除抵御外侵,还同时起到拱卫帝陵的作用,因此修得特别高大坚固。
400余年来,这条自东向西绵延的长城线路上,留下了诸多争议:“错长城”是错的吗?最大的敌楼竟为放置记功碑?这里是秦长城遗址吗?
耷拉边长城仅千米长——
地形勘察有误还是有意为之?
走在擦石口长城上,远远的就可以望见一段“半截子长城”,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因为走向自高而低,就像耷拉在山脊之上,因此当地人俗称“耷拉边”。
让人感到费解的是,这段长城向东南方向仅延伸了1000米的距离,就戛然而止了。从地势上看,耷拉边兀自向长城防线之内延伸,也就是关内,似乎与抵御外侵的功能并不存在任何的关联。人们不禁疑问:长城已经沿外围构筑了一条完整的防线,还有必要甩出这么一段多余的部分吗?因此,这段长城又被冠以“错长城”、“修错边”的称谓。
耷拉边长城还有“玉石楼”、“文字砖”两个鲜明的特点。
1000米长的耷拉边长城上的敌楼,从建筑结构和设施上看,均是功能完善、地位重要的敌楼。其中有两座规模大小基本相同,但用材与绝大部分长城敌楼不同:楼基、拱门、箭窗、台阶都由白色大理石建成,因此当地人把第一座地势更高的敌楼形象地称之为“玉石楼”。
在建筑形式上,大小基本相同的玉石楼和二号楼非常精巧:拱门最上方的3块石条雕刻着云纹,其余的二横二竖4块石条雕刻着水纹。敌楼的上下层之间,均各自设置了二扇圆形通风窗,与众不同的是,通风窗造型为镂空雕饰,这在其他长城的敌楼上绝无仅有。不仅如此,玉石楼的城墙还分设上下两部分。下面与券门相通的为供骡马运输的甬道;上面与敌楼相通的为供兵将行走的步道。
耷拉边长城上的另一奇观,就是分布在箭孔、城墙上的文字砖。进入耷拉边的前三百米范围内,两边城墙上随处遍布着文字砖。经过四百余年的风雨洗礼,大部分戳印着“左部”、“中部验讫”等名号,清晰可辨。
这些,都说明耷拉边长城是施工严谨的一段长城。
那么,耷拉边长城真是修错了的长城吗?
争论历来有之。当地人传说,万历年间修建这段长城的时候,因为地形勘察有误,没修多远发现方向不对就停止了。山下沙峪村的村民相传,这段长城当年本来打算修往“北京结”所在的小火焰山上,但是修到这里,因为山高地险,发现无法再往上修,因此不得不改变线路。
也有学者分析,耷拉边看上去十分完整,明显不像修错的长城,一旦外长城失守,这里作为内长城关键部分,将起到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作用。
但是,这些观点都因为无从考证,谁也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因此,耷拉边也就成为一个长城不解之谜。
最大建筑竟用来陈列记功碑——
功劳簿上为何没有戚继光?
从耷拉边往西不远,过“三岔边”,当地人又称“钻过”,即进入旺泉峪长城段。
此段长城的一座敌楼里,有一块御史碑,保存完好,碑刻为楷书阴文。碑文记载了修建此楼和附近长城设施的主要官员和经办人员名录。从碑文落款“万历八年孟冬吉旦立”可知,万历八年即公元1580年,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吉旦即农历每月初一。由此推算,此碑立于1580年11月7日,迄今已有431年历史。着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认定,此碑系整饬蓟州边备,巡抚顺天府所立的记功碑。
御史碑原来安放在旺泉峪长城段海拔最高、建筑规模最大的“御史楼”里,现被挪到200米外的一座敌楼中。附近村民介绍,前几年兴建景区,旅游区老板曾想把石碑弄走,后经村民举报,在文物部门的干预下,石碑运到此座敌楼中就此作罢,一直摆放至今。
御史碑原来所在的位置“御史楼”海拔752米,为本段长城最高,建筑规模也最大。原楼二层,上层有一栋坐北朝南的瓦房和一个小院,现已垮塌,遗留的院墙和房墙基本完整。
一座最高大的建筑竟用来陈列记功碑,人们不禁要问:这本功劳簿该有多长?
实际上,记功碑上仅有286字,涉及人员共23人,其中官员15人。官职最大的叫梁梦龙,身兼钦差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职务。蓟辽总督下辖3个巡抚:顺天巡抚、保定巡抚、辽东巡抚。
应当说,梁梦龙之前的三位蓟辽总督谭纶、刘应节、杨兆,面对北部军事威胁均主张守的战略,“而守之所最先者,一为修台,一为修墙”。在多年的持续努力下,到万历九年梁梦龙回到朝廷任职兵部尚书时,共修成蓟镇边墙5363丈(约合18千米左右),敌台101座,铲削偏坡587丈(约合2千米左右)。梁梦龙评价说,“二千里间处处设险,工力之钜,殆汉、唐以来未有者”。梁梦龙因修筑长城有功被加封太子少保,荫子至锦衣卫百户世袭。崇祯末年,梁梦龙又被追谥“贞敏”。
在当地村民的历史记忆中,不断出现名将戚继光的各种长城故事。实际上,在此前一两年竣工的密云司马台长城的碑文上,都出现了戚继光的名字。那么,这块碑文为何没有戚继光?罗哲文先生的认定结论是,通过御史碑碑文可以看出,当时的整饬蓟州等处边备、兼巡抚顺天等府的官员名叫张梦鲤,是戚继光的儿女亲家。
有专家认为,在辽宁、河北发现的多处记功碑上,出现了谭纶、刘应节、王象乾等多位官员的名字,戚继光也多次出现在其中。但戚继光是否参与“北京结”建设,目前没有定论。
武进士题字摩崖石刻——
擦石口长城是“秦皇旧址”吗?
“擦石口堡”、“擦石口关”是通往塞外的交通要道。
关口现已塌废,此地名现在叫“沙峪北沟”,是一片开阔的沟谷地带。
沙峪北沟存在大量明代摩崖石刻,这在长城殊为少见。这些摩崖石刻多为官员、文人墨客有感于雄关险峻,古道幽深而作,记录了他们当时寻游长城古道的真情实感,浪漫情怀。
据《怀柔县志》记载,此处原有“秦皇旧址”、“天限华夷”等9处明代摩崖石刻。2007年,沙峪北沟又发现了“一泻千里”和“仰视见天”两处明代摩崖石刻,从而改写了县志有关石刻数量的记载。
怀柔史学专家王宝峻先生,在《怀柔文史钩沉》一书中曾对其中绝大部分摩崖石刻作了释义,这些摩崖石刻的文字包括“警心慎辔”(横刻,右首有竖刻的“辛丑”二小字)、“观澜”(竖刻,二大字,左侧刻有“怀野”落款)、“名关”(竖刻,左侧刻有“少山”落款)、“极关逊险”(竖刻,左侧刻有落款痕迹,但因模糊不清已无法辨认)等。
总的看来,11处摩崖石刻多为形容地势险要和风光。当地村党支部书记孙自武介绍,“一泻千里”(竖刻,左下方刻有“明宇”落款)与“观澜”遥相呼应。从周围环境上看,石刻下方的沟谷高低落差有30多米,曾是水流湍急之处,雨季时,洪水自上而下,似脱缰的野马,“一泻千里”即是对这种景象的写照。
有意思的是,11处摩崖石刻中,有三处为同一人所写,“苍岩翠柏”(横刻,其右首竖刻“万历壬寅春”等小字,其左下刻有“李逢时书”落款),这显然是作者寻访长城古道时,看到对面陡峭石崖上的翠柏而发出的一句感叹之言;“秦皇旧址”共二处(横刻、竖刻各一,横刻落款有“李逢时书”四小字)。
李逢时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认定这里是秦长城遗址呢?
史料记载,李逢时和谭纶、戚继光是同一时期的人,是隆庆四年武举人,嘉靖中后期曾任嘉定参将,奉命开赴浙江抗倭前线。嘉靖三十三年在嘉定县新泾桥一战便斩倭寇80余人。抗倭明将戚继光北上时,李逢时出任昌平镇左车营参将。
李逢时不但是一名武将,还善书法,好题刻。北京密云县雾灵山闻名遐迩的明代摩崖石刻 “雾灵山清凉界”六个大字,就出自李逢时之手。李逢时擦石口长城手书“秦皇旧址”,落款是在万历十四年即此段长城修复的6年后。李逢时认为这里就是秦长城遗址,究竟出自于什么原因已经无从查起。
目前,擦石口长城是否真的是“秦皇旧址”,尚无明确史料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