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读物水准低但销量好
2、很多儿童读物对孩子的心智成长毫无帮助
陈竞:近两三年,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发展迅猛,给传统出版方式和阅读方式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种新媒体对出版和阅读的介入,一方面为读者带来了便利,但也把新媒体的弊端带进阅读和写作。快餐化、消费性、娱乐化等等,有人发出“拯救阅读,救救孩子”的呼声。请问您怎么看待当下的阅读,以及数字化对传统阅读和写作的影响?
方方:我想影响现在孩子们正常阅读的原因很多。首先是教育体制。应试教育剥夺了小孩子的阅读时间,他们被捆在了各种习题上。等过了这个年龄坎,其实就过了阅读的最佳时段。过了他们求知欲望最强的时期。而阅读是需要成长的,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等他们知道阅读重要时,他们只能从浅层次的阅读开始。
二是我们太强调适应儿童年龄的阅读。现在的儿童读书水准很低,但销量奇好。真奇怪。大人都给孩子买儿童读物,殊不知这些读物对孩子的心智成长毫无帮助,非但没有帮助,反而造成滞后。回想我们以前读书,永远是追随那些智慧比我们高的大人,我们跟着他们,不断得到提升。而现在孩子的阅读却只是在读那些与自己智力相当甚至比自己接受水平更低的儿童读物,这使得他们的心智成长十分缓慢,因为缺少提升,他们的少年儿童期也比较漫长。当然和平时期以及我们的生育政策,使我们的孩子成长环境安宁舒服,容易造成他们不肯长大的心态。老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本来好的阅读物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这种心态,正常成长,但因为他们选择的读物有误,致使他们的成熟期也一再推迟。
三是阅读方式的改变。网络的确带来了阅读的革命。这是时代的前进。所以,小孩子的阅读方式也在改变。而最迅速接受网络的,却不是那些成熟的有阅历有思想的智者,而更多是未成熟的年轻人,他们中更多的又是学理工科的。他们几乎都是来自应试教育。本来年轻时就没有机会好好阅读,长大后也不知道什么的作品是真好作品。所以他们对好书判断经常是有误的,是以他们自身的水准来确定的。而他们引领着网络,引领上网的更多的年轻人,因而也引领着网络阅读。所以,网络阅读是大趋势,但成熟的网络阅读则需要时间,要等他们成长并且成熟,阅读方能进步,眼前这种状态,方会有所改变。全社会都在耐心等待着。不过,这两年,我们已经看到这样的改变正在开始。
3、国内小说奖被当成了地方政绩
陈竞:日前,“茅盾文学奖投票将使用实名制”的消息引起社会关注,官方文学奖项历来受质疑。您怎么看对文学奖的争议,以及这种实名投票方式?
方方:这些奖项一直都有争议,这不是一句套话。因为的确相当多的小说获奖获得没道理,而相当多的小说不获奖,也没道理。有没有黑幕,评委自知。但是,只消看历届获奖作品名单,我相信,一定有。一个奖项,有小误,是可能的;但一个奖项,届届都有大误,就说不过去。国内的小说奖,许多都不是以小说文本好与不好为标准,而是以其它为标准。这样的奖项怎么可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又怎么让人们对获奖作家心怀敬意?所以,很多好作家,对这样的奖项毫无兴趣,只把它当个笑料罢了。你给也罢,不给也罢,都无所谓。实际上也是如此。尤其官方的介入,把它变成了自己的政绩,就更糟糕了。奖项中包含了太多的功利性,于文学真是不利。我想中国作协也不是没有看到这一点。现在改变方式,说明他们也知根知底,所以改革。但什么样的方式最合适,总归也要试一试。我想,实名制,也是他们的试一试吧。我觉得有改变总比没改变好。
4、影视小说是小说的“毛坯”
陈竞:目前,中短篇小说受关注度越来越小,人人都在写长篇,长篇小说也越写越长。您怎么看这种情况?
方方:这大概跟出版社有关。出版社都拼命抓长篇,而不愿意出中短篇小说集,即使出了,稿酬也少得可怜。比方一个作家写一部七八万字的中篇,所得稿酬可能只几千元。但若再加几万字,把它写成一个十二万字的小长篇,所得稿酬将会数倍于中篇。任何事,包括写作,经济总是那只看不见的手。
陈竞:总有人感叹好小说越来越少,纯文学作家无法深入急剧变化的社会内核。但与此同时,《蜗居》《李可乐抗拆记》等小说引起强烈的社会关注,他们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而这些写作者往往在纯文学之外,他们的写作更多体现在社会意义,也不适合用纯文学的标尺去进行评价。您怎么看这种情况?
方方:这些小说我看得不多,偶尔在报纸上读到一点连载。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其中有许多技术成份。多少还是有些讲究。有些小说,尤其从影视剧改编而来的小说,相对技术成份低了一点,语言也不太讲究。因为电视剧只需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搭建,而不需要文字、结构以及一些微妙的转折等等与小说相关的专业要求。所以,影视小说很难让评论家们按照小说的标准去评价。我经常觉得它们多是小说的初级阶段。尚是一个毛坯,还需要用心打磨才能成型。不过,有相当的读者,对文字要求不高,也不介意结构什么的,至于小说的微言大义之类,也无兴趣。他们看看故事,知晓人物命运,就满足了。其实这样也好,对阅读低层次的读者,只要他愿意读书,就挺好了,不必太过苛求。